一片林子的“點綠成金”之路
近日,在雅安市雨城區望魚鎮四方村集體林場,陽光透過柳杉林,形成斑駁的光影,與蔥蘢的綠色交織在一起。這片中齡柳杉林經過科學的撫育間伐管理,其林分郁閉度和疏密度已調整至理想狀態。
樹下,9組組長桑作友正和其他村民在林中除雜草:“以前林子密,光都照不進來。”
四方村擁有2.3萬畝林地,20世紀90年代,林農開始種植柳杉。但因栽植密度過大,缺乏營林措施,進入中齡林后柳杉生長受到抑制,成林不成材,成為典型的“黑森林”。
轉變,得益於雨城區積極響應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的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質量傾斜。順應新形勢,四方村以放活林地經營權為突破口,吸引了社會資本的注入,推動了林業建設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實現林地增效、林農增收、集體收益、公司發展的多贏局面,走上了“點綠成金”的林業改革之路。
小林變大林
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經營
與桑作友一同在林場勞作的,還有另外10余名村民。
“在家門口就能賺錢,安逸!”桑作友說,自從將手中的集體林交由企業代為管理后,不少“靠山吃山”的留守老人,轉型成為從事森林撫育工作的“藍領”。
雨城區86%的林地所有權歸屬於集體,但這些林地普遍存在著面積小且分散、經營理念相對滯后、市場競爭力不足等問題。四方村同樣面臨著這樣的挑戰,家家戶戶都有林地,但由於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林地並未給林農帶來顯著的收益。
2019年底,四方村引進雅安市振瀚林業有限公司,探索實施“林業項目+村集體+企業+林農”合作經營機制。在自願參與、產權明晰的前提下,村集體將林農散戶林地聚集起來,3000余畝林農不願管、不想管、不能管、經濟效益差的低產低效林、殘敗林,交由企業入股代管,並拿出9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入股發展基金。
入股代管后,通過實施科學合理的撫育與間伐措施,林子變得通透起來,新栽種的油茶苗得以茁壯生長,林下種植的蓮花白、茄子、芋頭、竹筍等森林蔬菜,供應盒馬鮮生、四川雅竹食品有限公司等,有效提升了森林的整體質量和經濟效益。
“企業還優先聘用代管入股的村民參與營林撫育、林下種養、包裝運輸,大家既能學技術又能增收入。”四方村黨總支書記張君川統計了這樣一組數據,林下經濟銷售分成進一步提升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去年純收入10萬元。
大手牽小手
推動森林經營機制運行
除了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林業建設,雨城區還探索“國有林場+集體林”機制,促進森林規范化、科學化、富民化可持續經營。
“這種合作模式就像是大手拉著小手,國有林場以科學系統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有效彌補了集體林在管理上的不足。”雨城區林業局資源保護監督股股長代永剛解釋。
雨城區林地面積共115.6萬畝,集體林地99.8萬畝,佔比86.3%。集體林初植密度大,多為純林栽植,后期“重造輕管”“重護輕撫”,林分質量總體低下,大徑級木材少。相比之下,國有林場則有著豐富的撫育管理和森林經營技術。
試點中,負責雨城區國有林地管護工作的雅安市雨城區國有林場,組建了森林可持續經營專項工作組,因地制宜制定柳杉中幼林撫育間伐次數、採伐強度,同時挖掘林地空間,立體培育林蔬、林藥、林筍等多種復合經濟,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綜合產值。
雨城區國有林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度林場將結合省上相關工作要求,確定第三方驗收單位,對集體林場的試點情況進行檢查考核,根據綜合考評得分排名,分三個等次差異化補助,調動林農積極性。
試點以來,雨城區已累計發展柳杉大徑級用材林、筍用竹林、珍稀珍貴混交林基地近20萬畝﹔新培育林下蔬菜0.1萬畝、油茶0.35萬畝、中藥材0.4萬畝、筍用竹1.2萬畝,預計全面投產后可實現產值4000萬元。
富了林農,還綠了青山。實際上,雅安這座綠色寶庫,圍繞“森林糧庫”發展思路,近年來積極推廣林地發展新模式,立體培育林蔬、林藥、林筍等多種復合經濟,林地利用率和綜合產值進一步提高。
在代永剛看來,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仍需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進一步推動國有帶集體機制提檔升級,從政策支持、機制創新、管理精細等方面著力,高效推動林區“綠水青山”變富民增效的“金山銀山”。
記者 張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