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低空“交通”秩序讓低空經濟飛得更“穩”
觀光旅游“打飛的”,空中飛行“送快遞”,穿越山川“下地干活”,跨越城市投送醫療物資……過去一年,低空經濟在賦能千行百業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生產生活變得“立體”多樣。
從無到有、從稀到密,低空經濟孕育著巨大的創新活力和市場潛力,同時,“卡信號”“黑飛”等安全風險,也讓不少人對其發展持觀望態度。
如何讓低空經濟真正“飛”起來?近日,天府絳溪實驗室電磁空間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他們將通過電磁空間“感-知-控”技術與裝備,力求構筑起安全可控的低空“交通”秩序,讓低空經濟“飛”得更快更穩。
如何看得“准”?
打造一雙“眼睛”,為飛行器提供精准實時信息
“讓低空經濟‘飛’起來很簡單,但問題是可以‘飛’哪裡、能‘飛’多遠?”電磁空間前沿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電子科技大學電磁認知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邵懷宗說,低空經濟想要發展,需要編織好基礎設施、空中航線、通信導航、低空監管以及飛航服務這5張“網”。“我們主要聚焦低空安全領域,研究低空監管網,保障低空‘飛’得安全。”
與普通民航大飛機一樣,適用於低空空域的飛行器同樣需要在電磁空間接收控制信號、空管信號、導航數據、氣象數據等,並及時感知周邊環境和低空態勢,保証飛行安全。
但有所不同的是,低空空域的環境更為復雜。邵懷宗以雷達發射電磁波信號舉例,當雷達向高空發射信號時,受到地面背景雜波干擾小,探測辨識非常准確﹔但向200米以下的低空發射時,接收到目標反射信號雜波干擾大,同時,電磁波在低空傳播時還會遭遇建筑等地物的遮擋、反射、折射、散射,形成很多虛假信號,很難與飛行器區分。“一旦目標識別出錯,就會給飛行帶來安全問題。”
為此,該中心的任務之一,是打造一雙“火眼金睛”,“看清”低空飛行的危險“分子”,為低空飛行提供安全保障。
“這個信息必須是准確並可靠的。”天府絳溪實驗室相關負責人說,一方面需要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過濾掉假目標,為飛行提供安全、精准的服務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5G等通信技術,實現地空、空空間數據通信通聯,保証信息的實時交換。“此外,低空飛行要求低時延傳輸、高精度定位、高密度穿行,需要系統能夠承受住大容量並發作業。”
如何管得住?
研發監測系統,護航低空經濟發展
想讓低空經濟真正“飛”起來,光靠“看得准”遠遠不夠,還要“叫得到”“管得住”,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也給低空管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首先,低空飛行器呈指數型增長,部分低空空域出現擁擠狀態,如何確保它們在低空空域有序飛行是一個難題。
“這需要實現低空電磁空間精准感知和有效控制。”天府絳溪實驗室主任、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委主任楊建宇舉例說,比如,當某個低空空域航段擁擠的時候,能不能通過精准監測規劃出一條距離較近又相對寬鬆的航路。再比如,當某個電磁頻段擁擠的時候,可不可以通過動態分配新頻段、調整編碼等手段,來滿足眾多飛行器同區密集飛行的需求。“這些都需要實現電磁頻譜的高效感知、利用和控制。”
其次,當不同功能、不同屬性的飛行器在不同場景的低空環境中同時飛行,要實現全覆蓋和有效監管也不容易。
“尤其是一些‘黑飛’活動,如果沒能及時發現和制止,將給公共安全帶來潛在威脅。”邵懷宗說,這需要研發出能夠實時掌握低空飛行器位置、速度、高度等信息的監測系統等設備﹔同時,還需要搭建一套低空信息“感-知-控”平台,對低空航路上的飛行器進行有效管控。“比如,一旦發現有‘黑飛’,就要立即弄清楚在哪‘黑飛’、誰在‘黑飛’,並迅速判斷其危險程度,必要時,通過電磁干擾等手段,對其進行控制。”
“隻有安全得到了保証,低空經濟才能真正騰飛。”楊建宇說,該前沿中心成立之后,將形成低空空域管控的基礎架構,為低空經濟正常有序運行提供支撐。同時,還要加強實驗室與中國民用航空第二研究所、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等單位及國內航空航天企業協同合作,共同構建起低空電磁空間安全基礎,攻克制約低空經濟“起飛”的痛點。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