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聚源興川”行動即將升至2.0版——

擴大遴選支持范圍 推動成果轉化結碩果

2024年11月26日08:12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擴大遴選支持范圍 推動成果轉化結碩果

世界首條128公裡貫通式同相供電示范鐵路線通車。

同相供電裝置。

“四川造”醫用回旋加速器。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段時間,不少四川本地科研人員興奮了,四川有史以來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單個支持金額最高項目的征集范圍,對他們開放了。

  近日,科技廳在科技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九條政策措施中明確,將“聚源興川”支持范圍從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大學拓展到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省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天府實驗室以及與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選支持50個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轉化和產業化,給予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的補助。

  “聚源興川”,肇始於2022年的一項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顧名思義,就是要聚集在川“央字頭”大院大所的創新資源,盤活這些“家底”,讓院所與省內企業深度合作,振興四川產業,以防“牆內開花牆外香”。

  這項行動一直被視為科技廳推動成果轉化的重要抓手,連續兩年被寫入四川省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是“聚源興川”行動實施第三年,財政經費累計投入3.2億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70余項。

  重金“砸”進成果轉化,激起了什麼水花?擴大征選范圍后,又該如何完善機制?

  資金支持成為“及時雨” 49個項目已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

  今年9月,世界首條128公裡貫通式同相供電示范線,在新朔鐵路巴准線成功貫通。其中用到的同相供電技術,徹底解決了該線路原有分相斷電的難題。

  一般來說,國內高鐵、重載等干線鐵路採用的是單相工頻交流制,每隔約30公裡需進行換相,由此帶來電分相並造成200—500米的無電區,直接影響著列車的安全行駛及高效運輸。

  西南交通大學的學科帶頭人李群湛教授帶領團隊,轉化了數十年攻關的成果——貫通式同相供電關鍵技術,研發了首台(套)裝備同相供電裝置,取消了線路中存在的電分相,保障線路供電的連續性,成功在巴准線實現了應用。

  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軌道交通線,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聚源興川’項目補助的500萬元資金,簡直是‘及時雨’!”李群湛感慨,關鍵時期,這筆資金及時用於產品研發及中試平台建設,有力促進了產品性能更優、安全可靠性更高,直接推動科技成果從“1到10”的應用。

  不少科研工作者、企業感慨,支持資金是種子期的“雪中炭”,又是轉化中的“強心針”,也是產業發展中的“助推器”。

  記者了解到,“聚源興川”支持項目中,工業類項目佔據多數,重大創新產品達50余項﹔在惠民生方面,特別是健康衛生、災害防治、食品安全等領域,同樣有側重,支持項目有15項﹔對於釩鈦新材料、特種炭黑、軌道交通等行業,鑒於轉化難度較大、成果仍待“催熟”,還特意支持組建了3個省級中試研發平台。

  據統計,“聚源興川”前兩批的49個項目已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裝備,投入生產、走入市場。

  玖誼源,幾年前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近年來已成為四川成果轉化的一顆新星。該公司承接轉化了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項技術,成為國內首家從事醫用回旋加速器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其轉化的“回旋加速器”四個系列產品,佔領國內約30%的新增份額。

  該公司技術總監杜洋介紹,“轉化后期,我們將支持資金用於產品二次開發,使得加速器產生同位素的種類增加、產額翻倍。”去年新產品出口肯尼亞,成為首台落地海外的“中國造”醫用回旋加速器。

  成都民航空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轉化的“大型機場安全運行與智能管控系統”,在深圳、重慶、西安等地12個機場落地應用,2年時間便實現收益超過16億元。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轉化的“四川公路山地災害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目前已成了雅西、汶馬等高速公路沿線山地災害的智慧“觀察員”“預警員”,應用裡程超過2000公裡。

  2.0版“聚源興川”拓展范圍 激發更多“寶藏”項目還需完善機制

  “鼓舞人心!”四川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工程師徐益飛,准備拿出“看家底”的成果申報。

  過去,“聚源興川”面向59家中央在川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征集成果轉化項目,此次向更多科研平台,特別是省級高校院所“敞開懷抱”,讓不少科研工作者躍躍欲試。

  有專家分析,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需要更多新動力牽引,轉化科學技術成果,也是為經濟發展打造“發動機”的有效手段。但是,這樣也將增加優質項目甄選、識別的難度。

  此前,項目遴選一直“門檻”頗高:要求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實現突破,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及以上的技術成果﹔能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國產代替進口的技術成果﹔推動行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成果……

  評選過程也是要“過五關斬六將”,從形式審查、網評、答辯評審到現場考察,歷時三四個月,5至7人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的評審團全方位考察,項目實力必須過硬。

  記者從科技廳了解到,“擴面”后的相應規劃還在進行中,后續將會召開相關座談會,邀請各方代表,收集運行環節中的問題和建議。

  有學者建議,應當借助此次“擴面”,全面優化項目遴選和培育機制。“不是一選了之。”前述專家認為,成果轉化涉及方方面面,還應集合更多力量,建設更多中試平台、提供相應的“催化”服務、配置專業的技術經理人,特別是匹配轉化所需的產業資源、應用場景等。省市之間、部門之間,還要形成政策合力。

  長期關注成果轉化的專家表示,可以考慮借鑒合肥等地做法,以市場化的方式來推動成果轉化。

  分階段來說,引入市場機制或交給市場來做成果篩選﹔孵化時,政策扶持資金可以由“補”改“投”,以資本為“推進劑”提升轉化效率﹔成果轉化中,院企配對還需更精准,可考慮搭平台讓企業找項目、幫院所找市場﹔后續市場推廣時,政策服務要更深入,不僅扶上馬,還可以再送一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珍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