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劍閣: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煥發新活力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獨特印記,是一方水土的根與魂。
在廣元市劍閣縣,這座千年歷史名城的沃土上,便孕育出了絢麗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帶著濃厚的地域特色,承載著豐富的城市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近年來,劍閣縣在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穩步發展,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煥發新活力。
多彩非遺凝聚千年歷史
一盞燈,一方幕布,就是燈影戲“高觀皮影”的舞台。薄、軟、亮的皮影人表情鮮明、衣著精美,根據傳統川劇和民間故事改編的情節在激昂的鼓樂、唱腔中引人入勝。2007年,“高觀皮影”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劍門豆腐是廣元味道的代表之一。其通常選用劍門山區出產的黃豆為原料,使用來自劍門七十一峰的“劍泉”水,經浸豆、磨漿、濾渣、煮漿、點漿、脫水等工序而制成,雪白、細嫰、味美。2013年,劍門豆腐制作工藝被廣元市政府命名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杖一形,千姿百態,劍門手杖凝聚亮民間工藝美術師的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其以劍門山區的硬雜木和藤條為原材料,根據原材料的自然造型,經燎炙矯形、去皮整修、精雕細刻,拋光上漆而成,木質細膩,花紋別致。2023年,“劍門手杖”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省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據悉,目前,劍閣縣擁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46項,涵蓋了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曲藝和民俗九個類別。
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於大地、順於時令,源於勞作、寓於生活,人們的世代相傳和細心挖掘,讓非遺形成並傳承。
據悉,劍閣縣現有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2人、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5人。
多措並舉推進非遺保護與發展
“非物質”的屬性,決定了非遺不能僅僅被宣之於展板、陳列於展架,而是更需要保護、傳承與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劍閣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方針,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整理、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培訓、宣傳、展演等方面,緊緊圍繞抓基礎、重保護、強利用為主線,加大投入,加強保護傳承。
抓基礎,非遺調查徹底全面。自2008年起,開展了3次大規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做到了“家底清、現狀明、記錄全、質量高”。
重保護,搶救整理申報及時規范。聘請縣內的老專家、老文化人、非遺傳承人等,通過走訪、調查、查閱資料等,歷時4年,投入200多萬元,對全縣近百類民間文藝、非遺項目進行了梳理、規范。
重宣傳,擴大非遺宣傳面。近年來,舉辦了近百場文藝演出或比賽,超過3300名民間藝人、非遺項目傳承人等把劍閣許多民間文藝、非遺搬上了舞台,還通過專門設立了劇本獎、編導獎,雲展播視頻、開展活動等方式大力宣傳。
重傳承,非遺普及力度大。設立了白龍花燈、白龍紙偶、高觀皮影3個傳習所,由非遺項目傳承人負責對非遺愛好人員進行傳授,目前共傳習200余人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達150課時,2024年上半年,共有2萬余名中小學生在劍閣縣中小學生綜合教育實踐營地參與了非遺體驗課。
強利用,非遺開發效果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鄉村文化振興有效對接,不斷挖掘流傳在民間的大肉會、雞肉會、五指山祭龍神等非遺習俗,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以鋸山埡大肉會為例到現在已連續舉辦二十二屆,並多次登上中央電視台和四川電視台。(陽林玥、李家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