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杰出教授霍巍:
三星堆-金沙為世界文明比較互鑒提供最佳樣本
開欄語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雪山發源,奔騰而下,流經萬裡,匯入東海。滾滾長江,綿延萬裡,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長江孕育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江左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實証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即日起,封面新聞聯動長江經濟帶和長江沿線各大主流媒體,推出“文化中國行·長江之歌”系列專題報道。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和專家學者組成“長江文化觀察團”,從長江源出發,一路前行。在上下古今間,去記錄長江文化千年流傳的朝朝暮暮﹔在放眼未來中,去尋找那股攜手共贏的匯聚洪流。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對文明起源探索和早期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四川大學杰出教授霍巍看來,成都平原的獨特地理位置,讓三星堆-金沙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質,既與中原文明緊密相連,又有著長江上游文明的重要特質。三星堆-金沙對我們觀察和認識長江文明,尤其是觀察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如何進入到文明社會、匯入中華文明,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新材料。
成都平原的獨特地理位置
是形成三星堆-金沙文化特質的原因之一
10月30日,2024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在成都開幕。在上午的主旨演講環節,四川大學杰出教授霍巍以《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價值》為題進行了分享。霍巍認為,成都平原的地理位置在川西高原獨具優勢。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的發源地均為青藏高原,而成都平原跟它們有密切的聯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兩條著名的文化傳播帶,即一條是由著名的考古學家、四川大學教授童恩正提出的從東北到西南的半月形文化傳播段,另一條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藏羌彝民族走廊,將中國東北、西北、西南連為一體,圍繞著中原這個核心區域,形成了強有力的外網。此外,成都還可以通過西南的通道,成為中國西部最重要的出海口。
在霍巍看來,成都平原既然擁有如此顯著的地理優勢,三星堆、金沙遺址的出現自是不足為奇的。同時,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點,三星堆-金沙所代表的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特質:“一方面,與中原文明有著緊密聯系,一方面又有著長江上游文明的重要特質。”
區別於長江中游與下游的文明寶墩-三星堆-金沙形成文化統一體
長江下游存在著著名的良渚遺址,長江中游亦有著名的石家河遺址。這些遺址在中華文明起源的歷程中,都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個問題也是學術界不得不關注的,那就是這兩個文明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並沒有直接進入夏商周時代。”與之截然不同的就是從寶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以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在長江上游形成了不間斷、連續性的文化統一體。
“三星堆與寶墩之間有很多文化因素的連接,地層之間更有直接的疊壓關系。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我認為寶墩、三星堆和金沙,從距今4000多年到3700年再到3200年,到了西周和春秋,在長江上游地區形成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一個不間斷、連續發展的體系。這點跟長江中游和下游是明顯有所區別的。”霍巍說。
而這種連續性,從祭祀背景等方面可以體現出來。遺址遺跡顯示,三星堆與金沙的祭祀場景均會運用到大量的牙和角,雖然在部分細節上有不同之處,但是都具有焚燒、埋藏、沉入水中這三種上古時期最基本的宗教祭祀對於器物的埋葬方式。“這與殷商時代這個大的歷史背景是密切相關聯的。”霍巍說。
對於這種緊密的關系,三星堆與金沙出土的玉璋和金器提供了更多的考古証據。代表著最高王權的金杖上刻有鳥、魚、箭的紋飾。雖然目前這一組符號所揭示的意象,學界尚不能達成統一,但是與這一組符號幾乎相同的紋飾,又出現在了金沙出土的金冠上,一定說明了其意義深遠,也說明了兩個遺址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
改寫世界上古青銅文明知識圖譜為世界文明比較互鑒提供最佳樣本
“三星堆和金沙共同構建了中國青銅時代乃至世界青銅時代的完整面貌。”霍巍說。從青銅文明的角度來看,中國擁有唯一以青銅鼎代表社會政治權力、表達禮儀制度和社會等級規范,同時又融通了時代的藝術、宗教等社會資源分配的青銅禮器制度,用以體現王朝統治的正統性。而相比中原文明的“列鼎”制度,三星堆出土的帶有祭祀背景的面具、神樹等青銅器,則帶有明顯的自身文化特色。
而三星堆的青銅器,則在遵從禮制的基礎上,又突破了傳統中國青銅時代的禮器制度,有所選擇和創新,展現出人神溝通、天地相通的神靈祭祀背景,揭示出中國上古青銅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三星堆和金沙的貢獻,在於改寫了中國乃至世界的上古青銅文明知識圖譜。”霍巍說,恰是因為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才能反映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性。
“三星堆-金沙的特征和區域文明演進的不同路徑,對我們觀察和認識長江文明的特質,尤其是觀察長江上游地區文明如何進入到文明社會、如何像涓涓細流一般匯入中華文明的滔滔江河,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新材料。”霍巍補充介紹道,從世界的角度來看,三星堆和金沙所具有的祭祀背景和神權文化,彌補了商周文化中所缺少的“神殿神壇儀式活動的題材”,為世界范圍內的文明比較互鑒提供了最佳樣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