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匠心傳承 成都龍泉驛非遺煥新顏

2024年10月30日15:0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成都市龍泉驛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為了讓這些珍貴的非遺文化“活”起來、“興”起來、“熱”起來,龍泉驛區積極探索創新創造、文旅融合、內外聯動等多種途徑,努力讓非遺走進生活,融入時代。從客家舞龍表演到洛帶古鎮的客家山歌,再到柏合街道的草編工藝,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承載著歷史的記憶,更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文化紐帶。

目前,龍泉驛區擁有非遺項目45項,傳承人37位,並建立非遺工坊、研學基地等平台,讓非遺走進社區、校園,融入百姓生活,煥發出勃勃生機。

夏季的洛帶古鎮,水龍節成為一項消暑娛樂的活動。王鐘供圖

夏季的洛帶古鎮,水龍節成為一項消暑娛樂的活動。王鐘供圖

創新創造讓非遺“活”起來

在龍泉驛,非遺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客家龍舞於2009年納入四川省第一批(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洛帶的客家龍舞以“劉家龍”最負盛名。劉氏家族的先祖們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來到洛帶,也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

據龍泉驛區檔案局(館)副研究館員胡開全介紹,劉家龍舞屬於家族內部傳承,因此,保存了較多中國古代舞龍最原汁原味的程序和古朴儀式。

最初龍舞隻在春節期間表演,代表著熱鬧團圓,同時也彰顯龍舞家族的家族氣勢及其威嚴。但洛帶素來就有舞水龍祈雨的傳統,古時眾人用八角井之水潑洒水龍求雨,以求渡過當年的干旱。后來水渠的引入解決了水荒,但舞水龍保留了下來並演化成水龍節。客家人以舞水龍的形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如今,龍泉驛將舞龍傳統與現代文旅相結合,創新性地將其轉化為一項旅游文化產品。夏季的洛帶古鎮,水龍節成為一項消暑娛樂的活動。游客們不僅能夠觀賞龍舞,也能參與其中,打水仗尋求清涼,玩得不亦樂乎。到了冬季,伴隨著聲樂和舞美,一條條火龍在夜空中翻騰起舞,構成了一幅“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的絕美畫卷,讓人享受著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文旅融合讓非遺“興”起來

“哥打竹板妹彈琴,今日洛帶喜盈盈。”在洛帶古鎮,悠揚的客家山歌與古鎮的石板路、青磚瓦房相得益彰,成為洛帶獨特的非遺文化符號。

山歌隊用嘹亮婉轉的歌聲,讓游客在體驗中學習客家話,了解客家文化,讓非遺在傳承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洛帶古鎮有著“西部客家第一鎮”的美譽,洛帶古鎮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興”起來提供了機遇。

客家山歌隊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和古鎮的新招牌。趙文義供圖

客家山歌隊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和古鎮的新招牌。趙文義供圖

在節假日走進洛帶古鎮,身穿客家服裝的客家山歌隊用著嘹亮婉轉的歌聲從上場口“踩”到下場口,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和古鎮的新招牌。2019年,洛帶古鎮成立客家山歌協會,在第三代傳承人趙文義的組織下,目前協會擁有學員30名。每逢節假日,客家山歌隊的身影總是活躍在古鎮的旅游活動中,成為展示洛帶客家山歌的重要窗口。

“游客可以聽我們唱歌學習客家話,了解客家文化。”趙文義介紹,客家山歌朗朗上口,節假日期間游客眾多,他們在表演時注重與游客的互動,讓游客參與到表演中,學習客家話。為適應旅游業的發展,客家山歌也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融合現代音樂元素,編排新的客家山歌曲目,使客家山歌更加符合當代審美。

同時,洛帶古鎮對客家山歌的發展給予了支持。據趙文義介紹,洛帶古鎮會定期舉辦客家山歌培訓課程,創建新媒體官方賬號使得客家山歌的傳承更具時代性,更加活躍。

內外聯動讓非遺“熱”起來

“到柏合寺取草帽!”這句膾炙人口的歇后語反映當年柏合草編的輝煌歷史。早在民國之初就已經十分興盛,成為成都等地商家爭相收購的熱門商品。20世紀80-90年代,柏合草帽及工藝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年產草帽800余萬頂,產品遠銷海內外。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草編生產所需的原料日益減少,性價比更高的工業制品逐漸取代了傳統草帽,年輕人不願學習,傳承人斷代……傳統的草編技藝傳承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既然傳統賣草帽的形式走不通,那就另辟蹊徑,從“賣草帽”轉為“賣體驗”:以服務為舞台、以商品為道具,讓人們從活生生的實踐參與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當地政府和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區的支持和探索下,如今的柏合草編探索出非遺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對內創新草編產品、對外發展“非遺+研學”品牌,內外聯動。

誰說草編隻能做草帽?草編工坊展示廳裡,半個人高的大熊貓格外顯眼。草編第四代傳承人陳秀英對此頗為自豪:“這是我和工坊的嬢嬢們一起編了一個多月,一點一點縫起來的。”陳秀英帶領嬢嬢們研發出了上百個品類,如今的草編工坊裡陳列著琳琅滿目的草編作品,有各式各樣的背包、籮筐、挂件、扇子,還有惟妙惟肖的冰墩墩、米奇等結合現代的主題系列作品,傳統草編制品逐漸向追求美觀的工藝品轉型。

柏合草編探索出非遺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王鐘供圖

柏合草編探索出非遺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王鐘供圖

同時,“非遺+研學”成為柏合草編傳承和發展的新起點。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區黨委書記方璐介紹,如今的柏合草編積極推廣“樂研梨花”研學品牌,推動傳統草編從售賣產品向售賣體驗轉型。“目前我們與柏合學校、棕北中學、雙流棠湖實驗中學等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研發草編產品,探索‘社區+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

龍泉驛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遺項目不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活躍在當代生活中的文化力量,它們在每一次的展示、教學、體驗中,都讓人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從客家龍舞的氣勢磅礡到洛帶客家山歌的悠揚婉轉,再到柏合草編的巧奪天工,龍泉驛的非遺文化不僅在創新中得到新生,更在體驗經濟的推動下,打通了傳統與現代、地方與世界的連接。在這裡,非遺不僅活了起來,更火了起來,成為了龍泉驛乃至巴蜀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凡、實習生謝婷玉)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