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排了多少“碳”?這個平台能精准核算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修一條路,會排多少碳?在公路上跑一趟,又會排放多少碳?這些以前隻能“估計”“大概”的數據,可以精准地核算出來了。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探訪全國首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公路工程碳核算平台——蜀新綠碳核算平台,看看這個“神器”有多厲害。
國內首創
對公路建設、運營的碳排放精准核算
技術人員曾偉益進行了演示:打開平台,把一條高速公路的概算文件“拖”到平台上,每個材料、每種設備的碳排放消耗量,就清晰地顯示出來了。比如,一噸水泥的排放量是多少,這條路預計會用多少水泥、總排放量又是多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簡單的“傻瓜式”操作背后,是復雜的“算法”和技術支撐。
原來,蜀新綠碳核算平台建立了“碳排放定額因子庫”,集納了上萬條“因子”,每條“因子”對應一個工程材料或設備的碳排放定額量,包括水泥、鋼材、地材等不同材料,以及挖掘機、裝載機、架梁機、攪拌車等不同施工設備,相當於有了不同碳排放單元的單位排放數。
而因子庫又無縫對接概預算文件,概預算文件詳細統計了項目建設期間每一個材料、設備的具體消耗。具體的消耗數和單位排放數都有了,就精准核算出了這條路建設期間的碳排放情況。
對於公路運營期間的碳排放,蜀新綠碳核算平台也能准確“計量”,與常規陸路運輸碳排放估算不同,它核算的是車輛在不同道路等級、平縱線型的道路上行駛產生的碳排放量。
“在不同的路上,碳排放量也有不同。”每條公路的橋隧比不同,線型不同,有的彎道多、有的彎道少。平台創新構建了路線平縱數據與車輛比功率、運行效率、碳排放之間的公式關系,可以和道路路線各種參數無縫對接,實現了精准量化。
兩個創新技術——碳排放定額因子庫模塊技術、車輛碳排放核算和低碳選線技術,實現了對公路建設期間和公路運營的碳排放精准核算,均為國內首創。目前,平台已獲1項發明專利和2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指導減碳
鎖定減碳重點環節、重要敏感點
應用雖然簡單,但要實現精准核算,並不容易。以碳排放定額因子為例,公路建設涉及的材料、設備,品種繁雜,類型多樣,很多的碳排放定額量是空白。技術人員通過科學的驗証,搭建起了適宜公路工程建設的齊備、完善的因子庫,實現了對公路工程建設的全覆蓋。
對車輛碳排放核算中,技術人員不僅考慮了公路線型、平縱度對車輛運行碳排放帶來的影響,而且還考慮到了高海拔的影響,為此,測試特意在甘孜、阿壩等高海拔地區進行,收集相關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后得出不同道路運營碳排放計算方法。
如此復雜,為什麼要建這樣的碳排放核算平台?“交通是減碳降碳的重要領域。要達到碳達峰、實現碳中和,得先知道碳排放量有多少。”四川交通設計院公司總經理助理梁瑤說,隨著“雙碳”戰略的穩步推進,碳排放控制向精細化、精准化邁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要求,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對碳排放量的計算從“估算”變為了“核算”。
蜀新綠碳核算平台以項目為單位,實現了對公路項目建設和運營產生的碳排放量的精准核算。在此基礎上,技術人員又總結發現了一些特點,反過來為行業控制碳排放量提供決策參考。
平台核算后發現,在一個公路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中,水泥、鋼筋等材料產生的碳排放量要佔總排放量的90%左右,施工車輛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僅佔總排放量的10%。
這一結論,為業內正在推行的“零碳工地”提供了重要參考,綠色低碳材料、固廢材料的循環利用,被作為減少項目建設期碳排放的重點環節,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有針對性地採取舉措,從源頭減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眉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