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之后,中國體育路向何方?

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17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日前相繼在巴黎落幕,中國體育代表團實現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
回顧兩場體壇盛會,在鞏固自身優勢領域的同時,中國奧運健兒於多個項目中取得重大突破,彰顯了中國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其中,中國體育代表團以40金27銀24銅並列巴黎奧運會金牌榜第一,創境外參加奧運會歷史最佳戰績。國際奧委會委員、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於再清近日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指出,這一成績的取得殊為不易。
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頻頻奏響。於再清認為,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展現了自身優秀風貌,受到各方贊譽。羽毛球選手何冰嬌用一枚徽章致敬受傷的西班牙名將馬林,類似佳話不勝枚舉。中華體育精神的深刻內涵從中得以具象化呈現。
迎難而上、頑強拼搏是中華體育精神的另一重表達。巴黎奧運會期間,被頻繁要求進行興奮劑檢測的中國游泳隊遭遇不公,但全隊勠力同心、迎難而上,留下無數值得銘記的拼搏瞬間。
游泳運動員覃海洋曾坦言,他數不清自己究竟做了多少次檢查,甚至經常為此在清晨六點被叫醒,無端的指責不但影響了備戰節奏,也給隊伍帶來了輿論壓力。
盡管對此感到不滿,但於再清表示,隊伍依然配合WADA(世界反興奮劑機構)進行了各項檢測,“因為隻有通過檢測,才能証明我們的清白。”
他還透露,針對中國隊的檢測要求其實並非出自WADA,而系某些國家背后施壓。中國奧委會已向WADA申明,今后檢測需以公平為准則:中國選手檢測多少次,別人理應相同。
饒是如此,在游泳項目收官日,徐嘉余、覃海洋、孫佳俊、潘展樂用一枚沉甸甸的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金牌,打破了美國隊對該項目奧運冠軍長達40年的壟斷。
中國運動員在賽場內為國爭光,賽場邊也不乏披星戴月的中國身影。讓國際體育組織中有更多中國面孔,這是國家體育總局一直努力的方向。
“如今在大多數項目中,我們都有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擔任副主席或執委會成員。”於再清表示,若想擁有更多話語權,必須進入國際組織領導層。中國體育錨定這一目標,如今已卓有成效。
縱觀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成績固然令人欣喜,但難免有遺憾之處。在傳統“三大球”項目上,中國隊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其中,中國女排止步八強,中國女籃小組出局,而在其余項目上均未獲得參賽資格。
於再清認為,中國“三大球”成績不佳的根源在於項目人口不足,選材范圍受限。他以足球為例指出,不僅中國足球人口極少,且選手技術水平與歐洲球員相比差距較大。
於再清還談及近日中國男足0:7負於日本隊的比賽,“輸得多了一些,球迷對此有意見。但目前而言,我們確實技不如人。你讓隊伍拿很好的成績,那是難為他們。”在他來看,重視項目普及程度,這是提升“三大球”成績的必由之路。
當地時間7月26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法國巴黎舉行。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作為四年一度的體壇盛事,奧運會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無數外國選手因奧運會而知曉長城、功夫等中國元素,進而愛上中國與中國文化。
“我們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及2014年南京青奧會,既弘揚了中國文化,同時也學習、借鑒了外國文化,更重要的是奧林匹克文化。”於再清認為,中國文化自身在發揚光大,同時也吸收了奧林匹克文化的精華,而辦賽與參賽正是其間橋梁。
基於此,他希望未來中國積極爭取舉辦更多比賽,不限於奧運會。這不僅會對促進中國體育運動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也將增進中國運動員與其他國家選手、國際組織人員之間的交流,助力國際交往邁上新台階。(完)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展現了自身優秀風貌,受到各方贊譽。如何評價中國體育代表團的表現?中華體育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
於再清:本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創造了境外參賽最好成績。這殊為不易,也恰到好處。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體育界共同努力,所有運動員、教練員於備戰階段傾盡全力,才得以取得這一成績。
中華體育精神,首先是為國爭光。中國運動員此番取得佳績,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義勇軍進行曲》頻頻奏響。
其次,它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為中國體育代表團的表現點贊。
同時,體育還能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奧林匹克休戰”是奧林匹克憲章其中一則要求,通過舉辦奧運會減少戰爭。“奧林匹克休戰”決議對促進世界和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此次巴黎之行,中國游泳隊被頻繁進行興奮劑檢測。中國奧委會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運動員的正當權益?
於再清:這種做法缺乏公平,但又不能拒絕。隻有通過檢測,才能証明所謂興奮劑問題並不存在,証明我們的清白。
因此,雖然感到不滿,但我們依然配合WADA(世界反興奮劑機構)進行了各項檢測,結果顯示沒有問題。
據我了解,這(頻繁檢測)其實並非由WADA主導,系某些國家在背后施壓。WADA也承受了很大壓力,他們同樣不滿這些國家的做法。
我們已向WADA申明,今后檢測需以公平為原則:中國選手檢測多少次,別人理應相同。
中新社記者:很多人注意到,中國新一代奧運健兒在為國爭光的同時,也展現出更為個性化的色彩。您如何看待運動員這種表達?
於再清: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重視中國運動員個性化發展。
過去,我們對運動員說教式教育較多,選手自主發揮不夠。
現在,運動員自主發揮得非常好,不僅在賽場內,也包括平時生活中。比如網球選手鄭欽文,21歲的她不但球打得出色,賽后採訪英文也講得很好,展現了優秀風范。
其實不止鄭欽文,會講英文的運動員很多。新一代年輕選手擅長於自主發揮,這令人欣喜。
中新社記者:中國隊在巴黎奧運會“三大球”項目中成績不佳,您對此有何看法?
於再清:“三大球”特點不同。例如,籃球、排球重視身高,但選手身高足夠並不等同於其他素質優秀。如果籃球人口、排球人口不夠,從中挑選好球員的難度就會變大。因此,這需要項目進一步普及。
足球更不一樣,它非常難。我認為,不要老罵中國足球隊。
原因其一,相比於全國人口,中國足球人口極少,萬中選一與百萬中選一的結果肯定不同。
其二,由於足球運動員整體數量不足,缺乏競爭環境,導致中國選手在技術層面距歐洲球員相去甚遠。
因此,對成績提出較高要求,那是在難為中國足球。近日世預賽國足0:7負於日本隊,輸得多了一些,球迷對此有意見。但就目前而言,我們的水平確實技不如人。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體壇名宿,郭晶晶出現在巴黎奧運會裁判崗位上。此外,國際體育組織中的中國面孔也越來越多。您對此有何看法?
於再清:郭晶晶是引人矚目的奧運冠軍,她的出現比較耀眼。其實在裁判隊伍中,還有很多中國人。
裁判員需要通過相關考試,才能具備執裁資格。中國作為體育大國,類似人才不在少數。我們為許多世界大賽派遣了優秀裁判員,在這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若想享有話語權,必須有人進入國際組織的領導層。如今在大多數項目中,我們都有人進入國際體育組織擔任副主席或執委會成員,包括田徑、游泳、籃球、排球、乒羽等。 贏得話語權,從過去到現在,這一努力方向從未改變。我們這方面的水平也一直在提升,目前整體情況不錯。
中新社記者:本屆奧運會新增了霹靂舞等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項目。在新項目設置上,國際奧委會有哪些考量?
於再清:國際奧委會章程對夏季奧運會規模有明確限制,亦有相關決議,即目前28個大項。
若項目規模進一步擴大,夏季奧運會隻能在少數國家舉行。自1980年以來,夏季奧運會幾乎均由大國承辦。
因此,傳統大項隻有“出一個”才能“進一個”。新增項目由東道主選擇,這對舉辦國有利。但選擇並非無條件,候選項目需具備一定普及率,例如統計單項世界錦標賽舉辦次數、全球電視轉播情況等。國際奧委會也會圍繞該項目進行考察,后經執委會、全會通過,才能成行。
中新社記者:巴黎奧運會已結束,但國人對體育的熱情並未減弱。您認為奧林匹克運動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意義何在?
於再清:1979年恢復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之后,中國(從洛杉磯奧運會開始)一直派體育代表團參賽,未來也將如此。通過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通過中國運動員與其他國家選手及國際組織人員的交流,我們從中收獲很多。
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努力,在這一領域為國爭光,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思想,並在國際交往方面更上一層樓。
中新社記者:未來,奧林匹克事業的發展面臨哪些挑戰?
於再清:奧林匹克運動確實面臨挑戰,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戰爭對世界的影響。從現在看,巴以沖突等,這都威脅著奧林匹克運動。
奧林匹克應該成為一個大家庭,奧林匹克運動也應成為和平運動,我們不希望戰爭使其受到影響。
挑戰也來自於政治給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壓力。很多人企圖利用奧運會或奧林匹克運動來達成政治目的,這是全球人民以及國際奧委會都不願意看到的。
希望今后每一次奧運會都能夠按屆正常舉辦,繼續向前推進。希望通過舉辦奧運會,通過在全世界舉辦各種各樣的單項世界錦標賽,包括非奧項目大賽,以體育的力量來促進和平發展。
中新社記者:中國文化怎樣才能更好地與奧林匹克運動結合?如何以體育為媒對外宣介中國文化?
於再清:體育是大文化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后,中國體育開始融入奧林匹克運動。中國文化自身在發揚光大,同時也吸收了奧林匹克文化。
奧林匹克文化屬全球性文化。全世界有206個國家和地區的奧委會得到了國際奧委會承認,大家都派代表團參加奧運會。通過參賽,我們吸納了奧林匹克文化。
中國還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以及2014年南京青奧會,既弘揚了中國文化,同時也學習、借鑒了外國文化,更重要的是奧林匹克文化。
奧林匹克運動是非常大的平台。以此為契機,我們要積極爭取舉辦更多比賽,不限於奧運會,包括奧運項目的單項世界錦標賽等。這對於促進中國體育運動發展將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同時,我們也應該一如既往地派隊參加奧運會、世錦賽等大賽,用行動來普及和推廣奧林匹克運動,促進世界和平的發展。(中新網記者 岳川 劉星晨 邢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