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建筑空間形態,天井有利於民居的遮陽、避暑和通風
庭院深深中的一方洞天(華夏博物之旅·傳統建筑)
今年末伏為8月14日至23日,超長40天伏天進入尾聲。末伏余熱未消,很多地區仍處在悶熱氣候中,隻有在開著空調的房間裡才能享受清涼。那麼,在沒有空調等制冷設施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利用建筑中通風和散熱的設計來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呢?由天井組成的建筑組合與空間連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學中,天井是指中國傳統合院式民居中建筑單體之間或者建筑與圍牆之間所圍成的院落。它是建筑群中室外過渡空間,有利於民居的遮陽、避暑和通風。“天井”作為一種建筑空間形態,最早出現於何時,已無實跡可考。
不同地域的中國傳統民居,天井具有不同的特點。在徽州傳統民居中,以三合院的天井為基本型進行組合形成整個建筑組群,天井的面寬大於進深,組合方式靈活多樣﹔而關中民居則以四合院的天井為基本型,天井的進深大於面寬,組合方式通常為進深方向形成多進院落,也有水平方向擴展。
還有許多地區由於各自的地域特點,也形成了豐富的天井類型。例如,川渝地區因地形高差形成了“一通天”天井﹔閩南五間張大厝為了加強自然通風而形成“五梅花”天井的多天井模式﹔此外,還有圓弧形等多種形狀的天井。
不論形態如何,天井都可避免過量太陽輻射進入天井周圍的建筑室內。太陽能直接照射到建筑內部的地方就是天井底部,當太陽照射一段時間后,天井底部的表面溫度升高,通過長波輻射換熱和對流換熱,接近地面的空氣溫度隨之升高,於是熱空氣上升,形成熱壓通風。根據該原理,建筑越高,越有利於熱壓通風。
與天井相連的建筑空間包括廳堂、過廳或者敞廳、廊道與樓梯間、夾層空間等,能夠形成水平與垂直的通風。位於中軸線上的廳堂是建筑內最重要的功能空間,往往面積較大,層高較高,形態方正。廳堂面向天井的一面通常是敞開的,與天井相連,採光、通風性能都比較好。連廊或者走道等廊道空間具有水平交通功能,廊道空間對於建筑整體有遮陽作用,樓梯間形成垂直交通功能,產生垂直通風效果,對主要房間具有熱緩沖作用。在一層和二層之間增設的夾層作為儲物層,本用於放置糧食、農具等物件,但客觀上就形成了一個空氣間層,也起到了隔熱作用。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降溫防潮的自然通風系統和避暑區域。
(作者為北京建筑大學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本報記者施芳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9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