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時許,一輛進城的公交載著水果蔬菜泥鰍黃鱔向城區菜市場駛去
果蔬公交進城路

一輛公交,半車背簍半車人。8月22日清晨5時14分,25路公交車緩緩停在瀘州市納溪區龍車鎮大洞子站。站台上熱鬧起來,公交車駕駛員賴春雨走出駕駛室,幫菜農們把背簍在車廂裡放穩擺好。
這是一趟果蔬專車。不到10分鐘,車上就擺滿大小不一的背簍。記者擠上車,雙腳插進背簍之間的縫隙,才勉強站住。背簍裡的東西可真不少:蓮藕、冬瓜、藤藤菜、桂圓、大米,甚至還有游動的泥鰍、黃鱔。
5時30分,賴春雨發動車子,駛向城區。這趟果蔬專車途經瀘州市江陽區藍田街道石嶺片區,最終到達位於江陽區的體育場菜市場。
車廂裡,村民們打開了話匣子。長壽村村民李月明說:“這兩天農忙,加上天氣熱,進城賣菜的人要少點,不然背簍都得重起放。”
“你今天賣的啥?”同村的張清友還沒等李月明回答,先指了指自己的背簍:“150斤蓮藕,挖和洗就用了3個多小時,進城要賣4塊錢1斤。”
“我帶了40斤新米,還有一口袋自己做的鹽菜。”李月明說,“早點賣完早點回來,好去種小菜。”
6時5分,天亮起來,距終點站還有兩站,瑪瑙村村民蔣英下了車。蔣英背著這兩天在田裡抓的泥鰍、黃鱔,要找個地方賣個好價錢。
13分鐘后,車子穩穩停在終點站。賴春雨快速走出駕駛室,抬起背簍往一個個菜農們背上放。“菜農們年紀大,這些東西重,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有著16年公交車駕齡的賴春雨,今年被公司評為“明星標兵”。
“在車上聽鄉親們擺家長裡短,明顯感覺大家日子越過越好。”賴春雨說,這趟“十幾公裡、50分鐘左右”的果蔬專車,很有人情味。
“25路公交車線路是一條典型的城鄉接合型線路,也是連接納溪區龍車鎮、江陽區藍田街道石嶺片區到瀘州城區的公交線路。”瀘州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營運稽查部負責人陳健介紹,公司結合實際,從2018年起,於每天凌晨5時30分開始,從大洞子到體育場菜市場,接連開行3班果蔬專車,方便沿途菜農到城區賣菜。
過去因交通不便,鄉親們的農產品要麼等商販上門收購,要麼隻能在鎮內售賣,好菜賣不上好價。考慮到城區居民消費力較強,高品質農產品不愁銷路,瀘州結合蔬果出產季節、趕場天等群眾出行需求,在31條公交線路開行66班果蔬專車。
城裡人買到新鮮菜,村民們賣上好價錢,一條條果蔬專車,把城市、鄉村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連在一起。(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瀘州觀察 郭慧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