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國海關博物館

講述“國盛關興”故事(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鄒雅婷
2024年08月20日09: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漢代“關”字瓦當。

  1878年由海關設計、印刷、發行的大龍郵票。

  “九龍關公署”銅牌。

  孔原簽發的“海關總署通告第壹號”。
  本文圖片來源:中國海關博物館

  水布浪溝支關(紅其拉甫海關前身)初建時的場景復原。

  中國古代海關有哪些職能?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海關口岸在哪裡?現代海關緝私艇長啥樣?走進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的中國海關博物館,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中國海關博物館是中國海關總署直屬的國家級行業博物館,2002年開始籌建,2014年3月正式開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北京市學校“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館內現有藏品3.2萬余件,包括文獻典籍、通關憑証、稅銀稅票、查驗工具、關服標識、外事禮品、查私成果等,涵蓋了從古至今各個時期海關的代表性文物。

  回溯千年滄桑

  “中國海關博物館具有海關文物收藏保護、海關文化展示交流、海關歷史研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海關職業素質教育等功能,是中國海關的‘金色名片’和‘第二會客廳’。”中國海關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尹鵬飛介紹,館內常設展覽包括基本陳列“漫漫雄關道——中國海關發展之路”和“春天的故事——‘海關902’緝私艇專題展覽”。基本陳列分為千秋古關、近代海關、新中國海關三部分,圍繞“國盛關興、國弱關衰”主題,展示海關的發展變遷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發揮的作用,反映海關與國家的歷史脈動,該展覽榮獲201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西周時期,中國的關、塞主要用於軍事防御。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關市之征”“關市之賦”,關津具有監管、查私、征稅等職能。此后,歷代中央政府均在陸路、水路交通要道設置關津等專門機構,管理跨區域商貿或邊境貿易、對外貿易。

  展櫃裡的“關”字瓦當,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為漢代函谷關門樓所用。函谷關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舊關城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東北,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得名。中國史籍中第一個留下姓名的關令尹喜即任職於此。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后,函谷關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卡。漢武帝時期,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河南省新安縣境內,關中地區范圍進一步擴大。

  唐代始設集海關、外貿和外事職能於一體的市舶使。宋元明三代沿用市舶制度,在東南沿海港口設市舶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頒布的《整治市舶司條律》,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市舶管理法則,共有22條,對市舶司的職責范圍、舶商出海手續、檢查辦法、抽分抽稅比例、禁止出口貨物種類、外船與外商來元的處置辦法等做了詳細規定。

  明清時期,運河、長江水運商道多設關征稅,稱為“鈔關”或“戶關”。“這件清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碗產自江西景德鎮,外壁描繪了懸挂‘九江關’幡旗的兩層官衙建筑場景。”講解員介紹,九江鈔關始設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瓷器進京的轉運樞紐,並監管外銷瓷出口事務。

  清康熙年間,設立閩、粵、江、浙四海關,“海關”正式成為中國進出境監督管理機構的名稱。鴉片戰爭后,由外國人擔任總稅務司、稅務司的“洋關”“新關”(后統稱“海關”)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原設監管國內和近海船舶的機構改稱“老關”“舊關”(后統稱“常關”)。“九龍關公署”銅牌、“潮海關”石碑、1888年李鴻章手書“津海新關”匾……一件件文物見証了近代海關風雲變遷。

  近代海關業務龐雜,除了征稅、監管、緝私、統計之外,還兼辦或代辦海務港務、新式郵政、商標注冊、經理內外債賠款、管理同文館、組織參加世博會等。

  “這是1878年由海關設計、印刷、發行的大龍郵票,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講解員告訴記者,大龍郵票一套3枚,面值以銀兩計,分別是綠色1分銀、紅色3分銀和黃色5分銀,用於不同種類、目的地的郵件寄送。透過展櫃上的放大鏡可以看到,票面圖案為五爪龍配雲崖海水紋,是清代皇家服飾器物中常見的紋飾。

  1894年《中國燈塔圖》為海關總稅務司署巡工司繪制,是中國大陸僅存的孤本,記錄了19世紀末中國海域燈塔的分布情況。

  收回“國門鑰匙”

  新中國成立后,海關主權回到中國人民手中。“這是新中國海關總署首任署長孔原的任命書,由孔原后人捐贈給中國海關博物館,堪稱‘鎮館之寶’。”講解員說。

  孔原,原名陳鐵錚,江西萍江人,1906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7月,時任撫順市委書記兼衛戍司令部政委的孔原接到中共中央指令,由他負責籌備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1949年10月19日,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任命書,任命孔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首任署長。在這張任命書旁,展示著孔原於同年10月26日簽發的“海關總署通告第壹號”,宣告海關總署正式在北京成立,負責領導和管理全國海關及其業務。新中國海關的誕生,標志著“把中國大門的鑰匙放在自己的袋子裡”。

  1951年海關總署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獨立自主的進出口稅則,自此,海關稅收成為保護和促進國內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屏障、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同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暫行海關法》是新中國第一部海關法,明確規定了海關的領導體制、組織機構、職責任務及工作原則等。施行36年后,這部《暫行海關法》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自當年7月1日起施行。

  寒風呼嘯,雪花飛舞,帳篷裡煤油燈閃爍著微弱的燈光,帳篷外炭火上架著一口鏽跡斑斑的高壓鍋,海關關員在冰天雪地中艱難前行……展廳裡再現了水布浪溝支關(紅其拉甫海關前身)1977年初建時的場景。紅其拉甫海關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內,所在口岸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海關口岸,也是中國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陸路進出境通道。

  “這輛拉水車是20世紀80年代紅其拉甫海關關員使用過的。”講解員介紹,紅其拉甫地處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帕米爾高原,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建關初期沒有自來水,海關關員在冬天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拉著車去鑿冰取水。

  幾十年來,一代代紅其拉甫海關關員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難,堅守在雪域邊疆國門一線。2005年,國務院授予紅其拉甫海關“艱苦奮斗模范海關”榮譽稱號。

  傳播海關文化

  走近“時光之鏡”海關查驗場景,感受海關監管的現代化進程﹔在一個個橙色方塊組成的互動展牆前,了解不同類型的海關罰沒財物如何處置﹔通過電子互動設備,體驗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的先進……中國海關博物館通過圖文、實物、場景復原、藝術裝置、多媒體、互動展項等形式,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

  查緝走私是海關的基本職能之一。“新中國海關”單元展示了海關查獲的各種走私物品,如孔子鳥化石、東北虎虎皮、漢代銅鏡、齊白石《山水圖》折扇、象牙工藝品等,令人深感打擊走私的重要性。

  “這艘船好威風啊!”在“海關902”緝私艇專題展廳,觀眾爭先恐后地登上船頭,拍照留念。

  “海關902”艇是中國海關博物館體量最大的國家一級文物。該艇長58.5米、寬7.8米,總排水量400噸,最大航速29.5節,1989年開始在廣東珠海拱北海關服役,2009年退役。服役20年間,“海關902”艇共航行28萬海裡,為打擊海上走私立下赫赫戰功。

  近年來,中國海關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資源,集全國海關之力,精心策劃原創展覽,推出“風卷紅旗關權歸——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海關百物特展”、“長纓當關——中國海關與抗美援朝戰爭”專題展覽、“以關之智 助國之強——智慧海關建設‘智關強國’行動”專題展覽等代表性展覽。2023年12月,中國海關博物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博物館聯合舉辦“國門生物安全之保護生物多樣性篇”展覽。該展覽內容基於中國海關博物館2022年推出的同名線上展覽,補充了來自地方海關的近300件(套)展品,在防城港市博物館開展后,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參觀。

  圍繞中華傳統文化、海關行業特色、館藏重要文物等,中國海關博物館推出一系列精彩的社教活動、文化講座。今年舉辦的“通關小達人”進出境旅檢體驗活動、“我在關博修文物”、“守望遠古的記憶”科普知識小課堂、“繽紛仲夏 海關與非遺同行”系列非遺體驗活動等廣受歡迎。此外,中國海關博物館還積極送展送課,讓國門安全教育專家課、“一瓦承風雨”“海關是什麼”等特色課程走進學校、社區及基層海關單位。

  尹鵬飛表示,中國海關博物館將在策劃展覽、組織活動等方面不斷創新,引入先進技術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特色展覽,基於展覽推出相關社教活動,加強交流合作,與其他博物館聯合辦展。同時,積極利用網絡平台發布數字展覽資源、在線課程等,普及海關知識,講好海關故事,更好地滿足公眾需求。

(責編:李強強、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