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記者調查

文化開道 “父親的村庄”繪新景

人民日報記者 宋豪新 人民網 郭瑩 王凡
2024年08月18日12:5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穿過明亮寬敞的大堂,走上青石鋪就的台階,就進入了“父親原鄉”記憶館。這座典型的川東北圍合院落,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雙城村的一處山腰台地上,改造前叫鄧家院子。

40多年前,畫家羅中立以村民鄧開選為原型,創作出巨幅肖像油畫《父親》,轟動全國。雙城村因此為外人所知,並被稱為“父親的村庄”。

羅中立居住過的鄧家院子現在已經成為“父親原鄉”記憶館。人民網 王凡攝

40多年后,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讓雙城村再次“翻紅”。今年暑期,當地打造的農文旅項目“巴山美村·父親原鄉”,吸引源源不斷的游客前來找尋鄉愁記憶。一位帶著“三下鄉”實踐團隊來此調研的某高校老師評價道:“這是傳統農耕文化為鄉村引流,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優秀案例。”

在兩年以前,雙城村常住人口還不到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一,從人口外流、田地撂荒的“空心村”變為“人回潮、錢回流”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這個巴山小村做對了什麼?

“草長得比人高,好在房子保存還比較完整。”設計師苟中懷第一次到雙城村調研走訪時,欣喜地發現,這些房子中,除了有夯土牆構造的土屋,還有部分穿斗式構架的木屋,建造時間跨度超過百年。

從小在大巴山長大的苟中懷,對農耕文化飽含深情。他說:“農民的房子承載著鄉愁記憶,既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也是研究大巴山區生活狀態的‘活化石’。”

一個設計理念在苟中懷腦海裡迅速生成——不拆、不建,外部無痕改造,內部加固提質。

雙城村裡以油畫《父親》為原型制作的新媒體產品。人民網記者 郭瑩攝

這個想法得到了駟馬鎮和雙城村的支持。時值浙江永康、巴中平昌開展新一輪結對幫扶,雙城村想要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龍山經驗”兩個典型經驗做法,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振興之路。村支書周銀平表示,“拆舊建新”固然省事,但那些年代久遠的老宅和《父親》這幅畫作一樣,都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旦拆除,再也無法復制,“而千篇一律、沒有溫度的鋼筋水泥建筑缺乏吸引力,發展后勁不足”。

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打卡“巴山美村”。人民網 王凡攝

兩年后,“巴山美村”橫空出世。青瓦泥牆、木雕花窗、飛檐斗角,42套以原始風貌呈現的農房民宿隨山勢起伏錯落分布,濃厚的鄉土氣息扑面而來。

不過,懷舊不是最終目的。雙城村讓游客“走進來”,更要“留下來”。

推開油漆斑駁的木門,實木地板、繡花床品、全屋智能設備、私湯泡池……“牆內”的現代舒適,與“牆外”的古朴滄桑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游客選擇二層小樓,便可在一樓倚窗小酌,二樓憑欄遠眺,將青山綠水、日月霞光盡收眼底。

不隻如此,文化廣場、草坪露營地、食堂、健身場所、兒童游樂區域等完善的配套設施,讓游客在“巴山美村”既能尋到詩和遠方,又能盡享人間煙火。

外觀“修舊如舊”保留巴山記憶。人民網 王凡攝

思農鄉村休閑吧由一座百年老宅改造而成。最初,這座穿斗結構木屋因年久失修,整體傾斜,搖搖欲墜,村民建議拆掉它,設計團隊卻選擇了“搶救性”保護。房子裡保留著房東居住60多年來的生活痕跡,有打米、打鐵、做木工等的工具以及做飯的廚具,還有自己規劃的電路走向,將農村人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體現得淋漓盡致。

百年老宅改建的咖啡廳。人民網 王凡攝

經過加固、重塑、提升,這座老房子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跨界融合,變成氛圍感十足的咖啡廳,斑駁的土牆、黝黑的屋瓦、被歲月打磨光滑的柱梁檁枋,吸引著游客走進去、坐下來。

“這個院子勾起了我的回憶。” 湖北游客王先生抬頭望向在院子裡玩水嬉戲的小孩們,“我想讓他們知道,他的父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農人小詩。人民網 王凡攝

“父親原鄉”記憶館內,懸挂著22首農人小詩,每一首都沾滿泥土芬芳——“我沒有文化,寫不出來啥子詩,但是我有鋤頭,或許我種下的果實能讓別個寫出詩來。”“一生不停地奔跑,都是為了讓兒孫們看到山外面的世界。”“省柴灶、爐橋灶、組合灶,灶火越燒越旺﹔母親、老婆、兒媳婦,一代比一代更好看!”

這些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文字,讓游客李先生感動又感慨:“字裡行間滿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以及不屈向上的精神。”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巴山人有自己的自信。隻有展示他們的價值,才能提升他們的價值﹔引導村民認識自己的價值,這個村才會有自己的價值。”聊到記憶館的設計初衷,苟中懷如是說。

於是,這間承接鄉愁記憶的展館裡,裝下了一個又一個村民的故事——首批回村知識青年冉孔廉一生春風化雨,桃李天下﹔精通木工“十八般武藝”的鄧開第,裝滿工具的“背籃子”沒在家歇過﹔劉仕棟夫婦,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帶領社員興修水利,夯實農田基本建設﹔“零零后”青年冉春霖,通過勤奮學習走出大山……

“雙城村其實就是一部活的中國農村演變史。‘父親文化’是整個村庄的精神原點。沒有這一文化內核作為載體,就沒有雙城村乃至司馬鎮的振興。”平昌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向東的話,一語中的。

“羅中立眼中的‘父親精神’是用勤勞與堅韌,一頭挑起責任與大愛,一頭挑起當下與未來。”雙城村的文化解說員唐小青認為,“父親精神”的背后,是中國農民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雙城村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現在生活中、日子裡:

干了40多年鄉廚的冉孔木今年換了新菜單,增加了三鮮魷魚、燴鍋龍蝦等菜品。他說:“過去人們判斷主人家宴席好壞,主要從坨子肉的大小、粉蒸肉的厚實、酥肉的長短來看,現在葷菜不再是評判標准,山裡人的宴席上也要有海鮮。”

溫馨的民宿房內布置。人民網 王凡攝

在外務工30多年的冉新民回了鄉,他在鎮上有房,但還是選擇住在村裡,“我在民宿區當保安,每月有固定工資,家裡還有幾畝水稻,去年收成不錯!”

唐小青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向游客講解雙城村的“前世今生”,她過去讀書的春風小學,已經改建成鄉村振興文化場館。

嫁進來的新媳婦袁麗麗是客房管家,一到節假日,她就忙得停不下來。

村民周述勇回鄉流轉了30余畝土地種植櫻花樹,致力於發展“美麗產業”。

“父親”主題圍爐音樂會、全國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賽事、《父親》主題文化展等新興事物不斷涌入。

…………

文化開道,人氣回歸,變化在“父親的村庄”裡持續發生。

油畫《父親》中,老人左耳上夾的圓珠筆,代表那一代農民對新生活的憧憬期待﹔如今,這片創作的沃土、奮斗的熱土上,“父親”曾經的憧憬與期待已經實現,更加和美的未來圖景正在描繪。

“今年,村集體入股了‘巴山美村’的運營公司,年底村民就能領到分紅。”周銀平說,過去,山裡人想到外面去看看,未來,會有更多人願意到山裡來看看。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