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新增104種野生鳥類 成都“鵬友”圈再擴大

2024年07月28日08:02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增104種野生鳥類 成都“鵬友”圈再擴大

  夏季,是許多鳥類繁衍生息的季節。高達5005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成都豐富多彩的生物故事,也吸引了許多不同種群的鳥兒在此哺育下一代。根據發布的2024年成都繁殖鳥類調查數據,共記錄219種野生鳥類,相比去年新增104種,其中林沙錐和淡背地鶇為首次觀察到的新記錄。

  為什麼要專門調查在蓉繁殖的鳥類數據?這兩種高海拔生存的鳥類如何“闖”入記錄者視野?昨日,記者對話此次2024年成都繁殖鳥類調查的牽頭成員和參與者,“解碼”數據背后的故事。

  調查面積更廣

  佔成都市總面積的43%

  “不同種群的鳥類,喜歡生活在不同海拔區域。這次我們的調查范圍把3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區納入進來了。”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動物保護研究部副研究員闕品甲牽頭參與了此次2024年成都繁殖鳥類調查。據他介紹,此次調查區域覆蓋了海拔397米的沱江河谷到海拔4204米的高山流石灘之間各個海拔段和植被類型的棲息地。

  空間跨度大,如何科學嚴肅地對流動的鳥種進行記錄?闕品甲手中有一份此次調查樣點的網格圖,每格代表著10公裡×10公裡的地域面積。“綜合考慮地貌特征、植被類型、生境代表性、可到達性等因素,每個調查樣區內設置了10到15個調查樣點。”闕品甲說,通常2人一組對網格內鳥兒分布情況進行摸底,一人負責監測、識別鳥類,另一人則負責科學記錄結果。

  成都觀鳥會成員余歡是此次參與調查的觀鳥志願者之一。“今年,我參與的高山區的調查主要位於崇州市的鞍子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余歡說,部分高海拔地區車輛難以行進,他和搭檔把睡袋、干糧等生活物資背著上山,負重走到調查的樣區,最長徒步時間約8個小時,爬升高度接近1200米。這些高海拔區域往往人跡罕至,是野生動物青睞的棲息地。“此次林沙錐、淡背地鶇2種鳥類新記錄,都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區域發現的。”余歡告訴記者。

  “6月一共在71個調查樣區內完成了586個調查樣點,完成調查的樣區面積共6204平方公裡,佔成都市總面積的43%。”闕品甲介紹,了解留鳥和夏候鳥在成都的繁殖情況,既是出於了解不同鳥類在不同季節裡種群發展情況的需要,也是出於對成都生態本底了解的需求。通過調查數據,在大致了解鳥類種群分布情況的基礎上,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對野生動物的管理,掌握生態環境變化。

  更多市民參與

  更好了解成都生態本底

  此外,闕品甲還特別提到,無論是繁殖鳥類調查還是成都鳥類數據統計調查,都會面向社會招募鳥類愛好者加入,就在今夏的調查中,也有不少是首次系統性參加野外觀鳥的市民。

  “我是一名戶外從業者,此前經常在高海拔地區看見一些非常漂亮的鳥類,因為不認識,所以統稱野雞。后來觀鳥會的朋友帶著觀了幾次后,認識了一些常見鳥類,再后來就學會自己利用工具書和小程序去查找辨認。”志願者鐘徹說,今年看到繁殖鳥類調查活動開始后,涉及幾處高海拔地區,非常感興趣,於是報名當了志願者。

  鐘徹負責的區域位於“成都第一峰”大雪塘附近,海拔跨度為3400米至4200米。“我主要負責記錄,並協助調查員開展調查工作。”由於小雨加大霧的天氣頻發,鐘徹的調研過程並不順利。直到要撤回保護站的時候,突然一陣風吹來,將雲霧吹散開。而就這短短兩分鐘,鐘徹正好拍到了2隻綠尾虹雉站在懸崖峭壁上。“這樣與珍稀野生鳥類的相遇,讓我意識到,鳥類保護的第一步,應該是認識和了解。”鐘徹以自己的經歷舉例道,在此基礎上,才會有更多人願意加入保護野生動物的隊伍。

  在闕品甲看來,這也正是邀請市民參與鳥類觀察的意義所在。“很多時候,隻有真正做出行動去了解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才能更好感受到它們的蓬勃生命力,從而萌發出保護的念頭。”闕品甲說,成都繁殖鳥類調查活動還將繼續做下去,希望能為成都市保護鳥類多樣性、維護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評估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可靠的科學依據。(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 魏捷儀)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