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流量背后的農學生:下田才是正經事

2024年07月08日09:43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流量背后的農學生:下田才是正經事

鐘淋正在給草魚喂料。

  趙壽培常常與牦牛待在一起。

  歲歲年年煙火味兒,碎碎念念人間事兒。

  這個夏天,隨著新聞“我的論文被誰偷吃了”的發布,農學院再次登上熱搜。在各種短視頻裡,農學生們的“倒霉事兒”總是格外引人矚目:辛苦種植的小番茄植株遭“毒手”﹔滿校園追趕實驗的豬牛﹔養了很久的蝴蝶好不容易有了突變的結果,一開籠子,飛走了……

  雖然農學生們有很多“苦惱事”,但也體會到了更多的樂趣,有網友感嘆“這才是真正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有人在這樣的圍觀中感受到了屬於農學生的熱情和夢想,更看見了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於是,在高考志願填報中,關於農學專業的搜索逐年升高。

  這個夏天,四川農業大學博士生肖巧往返於田間和實驗室。她說,“農業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代農學人的傳承努力,才能讓一類作物在高產優產上向前一步。這個過程,更多是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富於戲劇性和重要性。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自己的田地。作為農學生,他們在田野中體會著萬物生長的快感,在養殖中將“端牢飯碗”具象化,在耕耘中捕捉探索的樂趣。流量背后,下地才是他們最看重的事。

  跟著農時跑

  暑假仍在忙碌的農學生們

  對於農學生而言,他們的學時都是跟著農時跑。

  在四川農業大學,到了夏天,現代農業研發基地和動物營養研究所教學科研試驗基地,各有景致。

  在以各種農作物為主的現代農業研發基地內,靜謐之間,一片蔥郁。水稻連片瘋長,玉米進入完熟期,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架子上,大棚外守著的大黃狗見人又吼又叫。相比之下,動物營養研究所教學科研試驗基地內就熱鬧許多:豬場裡進入妊娠期的母豬趴在地上時常哼哼,雞場裡的雞們精神飽滿,來自高原的牦牛時不時吼上一聲……

  即使是暑假,農學生們也需要按照自己的課題進度,到試驗基地進行採樣。

  “我們從事果樹品質調控研究,暑假大部分時間都要留在學校,進行試驗樣品採集和數據分析。”6月28日,站在葡萄大棚裡,黃艷說。在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碩博連讀期間,她的研究方向一直是葡萄品質調控。博士畢業后,她作為蓉漂高層次人才,受聘於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持續從事葡萄栽培技術及品質調控相關研究。

  夏季的葡萄大棚內,上午10點后溫度就要升到35℃左右。為了保証樣品的實驗質量,學生們通常需要早上8點前到試驗基地,再在中午前將樣品帶回學校實驗室,預處理后超低溫保存備用。

  類似的,還有研究李子的博三研究生肖巧、研究車厘子的博一研究生張號楠……他們都是果樹專業的學生,在大量研究背后,一致的目標就是將各種進入千家萬戶的水果,種得更好、品種更優。

  如果說果樹專業的學生是圍著果子轉,那麼,動物科學的學生則是專注於怎麼讓自己的“老伙計”吃得更好、長得更壯。

  在動物營養研究所教學科研試驗基地,學生們的日常基本由動物們的生活習慣決定。

  研一的鐘淋是個說話細聲細氣的姑娘,她的研究對象是草魚。在室內室外兩個試驗場,每天上午7點、11點,下午3點、7點,她都要依次喂食。“草魚膽子小,不能受驚嚇。”所以,她要輕手輕腳且准確地將魚食投喂到試驗盤上,等魚兒們吃完了再離開。

  研究對象為母豬的李國偉,需要根據母豬的生產周期確定飼料配方。“我們的目標是提高飼料的利用價值。”博士一年級的李國偉很喜歡自己的研究方向,特別是找到更適合的本土農副作物作為飼料原料,“例如酒糟,我們通過實驗,尋找到以此為主要原料的最佳搭配方案,降低養殖戶的生產成本,還能讓豬長得快、長得好。”

  應對“不可控”

  他們在失敗中一步步成長

  其實,養豬種菜、喂雞護牛,這些並不是農學生的全部。以農學專業為例,龐雜的門類下設植物生產、動物生產、水產、草學等7個專業。

  雖然說種田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科研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一陣突如其來的大風、一條踩過苗圃的小狗、一場無從溯源的豬瘟,都有可能讓之前的研究重頭再來。

  於是,讓更多不可控變得可控,也是農學研究的目標之一。

  黃艷在讀博期間的研究對象是“陽光玫瑰”,那是一種外表翠綠華麗,帶有濃郁玫瑰香味的明星葡萄。她發現“陽光玫瑰”的果皮容易長果鏽,會影響外觀品質,於是,她開始研究不同的影響因素,尋找到更適合的栽培技術,減少果鏽的產生。

  “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怎麼讓‘陽光玫瑰’更漂亮展開相關的研究。”黃艷說,對此,她花了兩年時間反復進行相關的試驗研究,沉醉於每一個微小變量能產生的巨大影響,“果子不會撒謊,提供最適合的生長環境,它們就會回饋以飽滿的果實。”

  當然,有的不可控因素來自外部。博士三年級的肖巧研究方向為李種質資源高效利用,“簡單點說,西南地區李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挖掘特異優質資源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個課題需要廣泛收集調查,因此,肖巧要跟各地的農業站、種植戶打交道。她最常碰見的就是定好採樣時間,結果等她到點再聯系時,對方提早採摘賣完了。

  採樣關鍵節點的錯過,意味著她需要再等一個李子的生長周期。但肖巧樂在其中,“挖掘本土李資源的分布情況和性狀特性,然后再把這些種質資源進行更好利用。”

  不少人在應對這樣的“不可控”中得到成長。

  最近這段時間,研究草魚的鐘淋和同學就在忙著總結。在對上一批小魚進行分組時,因為沒把握好力道,造成死亡率偏高,“我們記住這次教訓,正在反思和總結,想摸索出接觸草魚時最合適的力道,避免再出現這種情況。”

  類似的,每天上午9點、下午3點,定點為1500隻蛋雞喂食的研一學生楊啟躍,最怕的就是母雞死亡,“因為這會影響我的數據。”對此,她每天除了喂食,還會守在基地看監控,讓“咯咯噠”們健康長大。

  心無旁騖

  期待“讓農業變成很酷的事”

  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不管是品質更優的葡萄、李子等水果,還是豬、牛、雞鴨等牲畜和家禽,從產業發展到鄉村振興,其實最后的落腳都是一餐一食之間,是生活的幸福感。

  於是,在這個兼具浪漫和艱辛的專業裡,農學生們總會收獲讓自己興奮的時刻。

  萬物有靈,這是動物科學的學生們最常有的感嘆。於他們而言,那些觀測對象是自己親手養大的“伙伴”,他們和它們彼此之間有種信任在。

  研究反芻動物的趙壽培,每年都會到甘孜、青海等地購買牦牛,然后跟車回到基地。一天一夜的車程中,他幾乎不會合眼,隔段時間就要去看看,防止牦牛擠在一起。頭頂一簇金毛的牦牛“黃毛”,每次他還沒靠近,就將毛絨絨的頭伸出來,等著他揉上一把。

  李國偉一年四季都圍著母豬轉。他是個性格沉穩的人,在防控非洲豬瘟時,直接將自己封閉在豬場圈舍,住了一個多月。他覺得其實豬很聰明,生下小豬仔后,如果是他去,就能順利從豬媽媽身邊拿走。

  在日復一日的記錄、分析、試驗中,農學生們專注於提高飼料的利用價值。在成百上千種原料中,調整配比,精准研究,用龐雜的數據支撐起一份最直觀的飼料配比,最終影響到第一線的養殖和每個人的餐桌。

  對於果樹學領域的學生而言,相比於作物的開花結果,他們更喜悅的時刻來源於真實的改變。

  在科研工作中,肖巧經常會去宜賓、宣漢等地,她每次都會將更科學高效的種植技術交流給農戶,等到來年產量真的提高后,老鄉們笑著叫她肖老師,歡迎她隨時去吃果子,“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真正被認可和接納。”肖巧說。

  事實上,在四川農業大學,果樹學的師生去到種植戶身邊並不是稀奇事。開課堂、做宣講,都是為了果子結得更好,而種植戶們的熱情也常常讓這些學生感動。

  “我們出去給農戶培訓的時候,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上午4個小時的培訓課程,課間他們都不會休息,而是找我咨詢葡萄相關種植問題,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黃艷常常能感受到這些問詢后的期待。她和種植戶互加微信,線上答疑解惑,漸漸地,她會下意識思考,如何讓書本上的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易懂,傳達給種植戶們,“比如說我們會自己拍很多視頻、圖片,搜集起來,隨時分享給農戶。”

  眼下,盛夏的果子要忙著採樣,動物們要更小心照料。而到了秋天、冬天,他們又會有新的重點和任務。

  一步一景,心無旁騖。對於這群農學生而言,農學的魅力、土地的魅力、收獲的魅力,都匯總成為“讓農業變成很酷的事”的期許。

  對於他們而言,這是專注的人做浪漫的事,一時一季之間,期待永不落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劉雨薇 肖洋 攝影報道)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