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閬中市橋樓鄉:黨建引領擦亮以工代賑“底色”
沿著靜謐的山谷,穿過清晨的薄霧,走進南充市閬中市橋樓鄉南山村,平整肥沃的田地、配套完善的溝渠、蜿蜒暢通的道路映入眼帘,勤勞的村民正忙著插秧,在田野裡播種著希望,也播種著芬芳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3年以來,閬中市橋樓鄉南山村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依托閬中市2023年以工代賑示范工程,聚焦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增收問題,採取“定調子、掙票子、養裡子”——“三子登科”措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蓄勢賦能”。
“就像在做夢,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們南山村就變了樣。不僅生產條件變好了,南山村的人也有了精神。”自從以工代賑示范工程實施以來,年近80歲的老支書王中民每天雷打不動的要到項目現場走走、看看。
定“調子”,給鄉村“找出路”
曾經的南山村,是省定貧困村。在黨的領導下,南山村干部群眾滴水穿石、弱鳥先飛,2018年底實現脫貧摘帽。“摘帽后,鄉村振興怎麼搞,是南山村面臨的艱巨挑戰。”回憶過去,南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小波說,“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殘,年輕人都出門打工去了,活路也不好找,這個難題怎麼解?”
2023年,全國以工代賑工作現場會在南充市閬中召開。得知這一消息后,橋樓鄉南山村黨支部一班人動起了心思,“都說以工代賑政策好,既能幫助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還能幫助群眾提升勞動技能、增加務工收入,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給南山村找個出路。”南山村“兩委”經過深入調查,綜合考慮全村群眾意願和實際需要,決定依靠金龜壩水庫較好的水源條件發展稻田養魚,並向鄉上申請實施以工代賑項目。鄉黨委政府和發改局實地調研指導后,通過層層遴選,南山村成功申報閬中市2023年以工代賑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545萬元(中央預算內資金500萬元、配套資金45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新建道路、整理土地、修建排水渠等。
“由於工程技術方案相對簡單、用工技能要求不高,為了最大程度發揮以工代賑功效,要採取村民自建方式實施,村‘兩委’必須把這個頭牽起來。”南山村黨支部會議記錄本上寫著這麼一句話。為了保障項目高質量、高效率推動,橋樓鄉和南山村兩級都成立了以工代賑項目建設領導小組,鄉紀委、村監委全程參與監督。
在村“兩委”的組織下,南山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項目理事會,設立了6個工作小組,實行“一天一小結,一周一匯報,一月一調度”的管理機制。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南山村嚴格按照發改部門要求,堅持“小會定原則,大會定事項”的工作方法,對項目中的務工組織、定人定崗定酬、物資採購、機械租賃、人員聘請等關鍵環節,通過召開支委會、村委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等方式,討論審定相關事宜。特別是在租購聘環節,嚴格按照 “公開公平、民主決策、綜合評定”的原則,通過“詢問、評比、選定”的程序,遵照“6項工作步驟法”開展村民自建前期工作。
與此同時,鄉黨委牽頭,村“兩委”發動,黨員帶頭,成立了項目推進臨時黨支部和黨員先鋒隊,26名在家黨員頂在最前面、干在最難處,帶頭完成最苦、最難、最累的工作任務,形成了“黨員帶頭群眾贊、群眾跟著黨員干”的建設氛圍,鮮紅的黨旗在項目一線高高飄揚。
掙“票子”,給老人“找活干”
“我這個年齡,回到老家什麼也干不了,不光掙不到錢,每個月還要靠兒女拿錢,哎,感覺已經成了兒女的累贅。”現年73歲的南山村村民王木生在項目實施前對駐村工作隊說。因年齡較大,王木生外出務工出根本找不到工作,2022年初,他回到老家靠種地維持生活,一年的收入不到3000元。
以工代賑項目落地后,村委會和項目理事會第一時間通過村務公開欄發布務工需求欄和招工公告,入戶摸排群眾務工意願,收集相關信息,根據年齡、勞動能力、身體狀況、務工技能等因素,對有意願務工的群眾進行分類造冊,並結合項目建設內容,研究制定了務工群眾組織方案。村民王木生也因此成為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的一員。在持續近一年的項目建設過程中,王木生憑借自己曾經在外務工的手藝,累計收入近2萬元,是以往種地收入的8倍。今年5月初,駐村工作隊再次到他家了解情況時,他高興地拿出了一捧花生塞到隊員們手裡,說:“感謝黨給我這個機會,沒有忘記我這個老農民,光這幾個月我就掙了1萬多塊錢,我給我的娃兒都說了,他們也感到很高興,過年他們回來的時候我還給我孫子拿了500塊錢呢!”
對於一些弱勞力、半勞力的特殊困難群眾,村“兩委”還“因人制宜”設立了工地勤雜、物資保管、安全引導、現場看護、清掃保潔等特殊崗位10個,讓他們通過就地就近就業重拾生活的信心。特殊困難群眾王柏生,因缺少技術能力,前期不願意參加務工,村黨支部了解情況后,立即組織人員對他進行思想教育和政策宣傳,后來,王柏生主動要求參加務工並積極工作,獲得勞務報酬5000多元。
項目實施完成后,《閬中市2023年以工代賑示范工程勞務報酬發放台賬》清晰地反映出,該項目共吸納了239名當地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其中60歲以下的5人、60-70歲的136人、70-80歲的97人、80歲以上的1人,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73萬元,佔中央資金的35.15%,當地群眾人均增收7230元。據了解,務工群眾中,有19名老人更是平生第一次參與工程建設。
養“裡子”,給鄉親“找本事”
以工代賑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村黨支部結合工程建設需要和務工群眾實際,堅持“培訓+上崗”的思路,開辦了“六講”課堂(領導講黨課、紀委講規則、干部講政策、專家講技術、黨員講示范、能手講經驗),累計舉行崗前技能培訓、務工以崗代訓、產業技能培訓等520人次,讓大部分務工群眾從“零工”變“常工”、從“普工”變“技工”,真正實現了由“慰問式”幫扶轉變為“造血式”幫扶,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解決群眾長遠生計,增強農村內生發展能力。
2社村民王中安,項目初期隻能干一些除草、扛水泥、挖溝等沒有技術的活,通過項目就業技能培訓,逐步掌握了支模、混凝土攪拌、鋼筋捆扎、混凝土收光抹面等技能,取得了農村工匠証書,從“普工”變成了“技工”,既實現了務工收入的增長,也實現了工程建設質量的提升。
“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幫助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既提升了勞動技能,又增加了務工收入,附近的鄉鎮還有經常邀請我們村的群眾去攬活兒的,群眾對我們南山村黨支部的認同感是越來越高更加支持、更加信任了。”王小波說。
“以工代賑,賑的是民也是心。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鞏固南山村以工代賑項目建設成果,支持南山村落實配套項目資金,助力村集體經濟和當地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閬中市發改局副局長鄭東表示,“還得繼續發揚‘三子登科’精神,通過黨建引領項目建設,在鄉村振興中起表率、有擔當。”(鄭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