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沒讀過一天書的他培養出四個大學生

“無論付出什麼,都一定要讓孩子讀書”

2024年02月29日08:33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無論付出什麼,都一定要讓孩子讀書”

  德 耀 巴 蜀

  人物名片

  羅色爾,1961年6月生,彝族,中共黨員,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特木裡鎮東城社區居民。一個吃了沒有文化的苦的彝家漢子,摒除陳規陋習,重視子女教育,培養出2名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1名“211”大學碩士研究生、1名“985”大學本科生,成為當地群眾“破舊俗、重教育”的榜樣。其家庭榮獲2022年全國“最美家庭”稱號,個人榮獲“四川好人”“涼山好人”“感動涼山十大人物”等榮譽。

  人物故事

  2月5日,羅色爾和妻子勝以麼扯子早早起床,和放寒假回家的兩個孩子一起吃早飯。“平時孩子們在外學習,放假回家了就想好好聽他們講講在學校的生活。”羅色爾說。

  雖沒有讀過一天書,但羅色爾卻很重視教育,培養出2名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1名“211”大學碩士研究生、1名“985”大學本科生。

  吃過沒有文化的苦 竭盡全力把孩子送進學堂

  1961年,羅色爾出生在布拖縣四棵鄉溝姑村(注:已撤銷行政區劃)。這裡四面環山、森林茂密,距離布拖縣城近90公裡,祖祖輩輩守望著大山與森林。羅色爾說,“大山外面是什麼樣,我從小就夢想著去看看。”

  1985年,羅色爾有了自己的小家。為了改變生活困境,也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走南闖北做小本生意,吃過太多沒有文化的苦:有時需要簽字,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有時需借錢周轉,他不會寫借條﹔有時要盤賬,他也不會算細賬……

  “無論付出什麼,都一定要讓孩子讀書,有了知識才能改變現狀。”大兒子能合爾聰出生后,羅色爾暗下決心。

  村裡還沒有通往縣城的公路,羅色爾背上孩子走了10多個小時,把孩子托付給在縣城的二姐,送進縣幼兒園就讀。

  隨著另外3個孩子陸續到了上學的年齡,羅色爾干脆在縣城租房,動員妻子到縣城陪讀。他自己返回老家,一邊大面積種植魔芋,一邊繼續做小本生意供孩子上學。“那時候日子很苦,但是為了供孩子讀書,都值得。”羅色爾坦言,送孩子到縣城讀書,不少村民都不理解,但他明白,要讓孩子們飛得更高,就要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

  在羅色爾和妻子的引導下,4個孩子你追我趕,比勤儉節約,比勤學苦讀,比品行能力。羅色爾的大兒子能合爾聰,本科考進四川大學,后又考進清華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二女兒碩士畢業於西南大學英語專業﹔三兒子羅健宇考進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小兒子羅健飛也順利考進電子科技大學就讀本科。“前幾天,老三跟我說要考博士,我特別支持,也特別自豪。”羅色爾說。

  摒棄陳規陋習 希望更多山裡的孩子走出大山

  在溝姑村,很多村民早早就訂了“娃娃親”。“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有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媒,我很堅定,來一個回絕一個。”羅色爾說。在他看來,訂“娃娃親”隻會影響孩子們的學業,“人要靠自己,專心讀書,好好工作,成人后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結合才是幸福的人生。”

  2022年,布拖縣召開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動員大會,在全縣12個鄉鎮開展治理高價彩禮、喪事大操大辦、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等深化移風易俗工作。羅色爾夫妻二人第一時間簽訂了承諾書。

  “從前那些不理解我的村民們都來問我有什麼培養孩子的方法,我告訴他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隻有破舊俗、重教育、樹新風,才能讓自己的生活蒸蒸日上,更加充實幸福。”羅色爾說。

  在他的影響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將子女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主動摒棄陳規陋習,營造良好家庭環境。

  “看著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生活,靠著努力學習改變命運,我感到很欣慰。希望更多大山裡的孩子也能走出大山,走到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我們沒有見過的世界。”羅色爾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