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村裡的事,要有個“明白人”

——“法律明白人”的北京故事

本報記者 彭訓文
2024年02月23日09: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法律明白人”張殿琴(左)給村民宣講電動三四輪車管理政策。
  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講理”與“講法”

  冬日的北京延慶,山裡的雪尚未化盡,又是一個大風天,雖至晌午,仍渾身透著冷。61歲的“法律明白人”張殿琴裹了裹棉襖,向村委會走去。剛在村裡做完宣講,她准備進屋喝口熱水。

  延慶地處北京遠郊,農民佔到全區人口的80%以上。張殿琴所在的香營鄉新庄堡村,是燕山深處一個普通村庄,從北京城區開車需要約兩小時。

  由於地處山裡,村裡的大事小情,更多時候是村民之間商量解決。張殿琴是村裡出了名的熱心腸,最近她有個外號——“張明白”。作為村裡5個“法律明白人”之一,她常給村民化解矛盾、做普法宣傳,“張明白”便逐漸叫開了。

  啥是“法律明白人”?根據中宣部、司法部等多部門2021年印發的《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規范(試行)》,“法律明白人”是指具有較好法治素養和一定法律知識,積極參與法治實踐,能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村民。截至2023年6月,全國鄉村活躍著383萬余名“法律明白人”。

  在村委會工作20多年的張殿琴記得,在她小時候,村民之間的矛盾靠公安員調解﹔后來鄉裡有了派出所,有啥事去鄉裡解決。這些年村民生活好多了,矛盾也少了,鄰裡、家庭的小摩擦主要找村委會調解。

  村裡人遇到啥事,愛找張殿琴。“可能是覺得我處事公正,平時我也願意給大伙說和說和,基本都聽我的。”張殿琴說,以前她給村民講理的時候多,教育村民要懂道理、服情理。“論理,你甭這麼干”,是她常說的一句話。后來她越來越覺得,很多事既得“講理”,還要“講法”。

  “不是有這麼句話嗎?以理服人、以法正人。”張殿琴說,如今法律越來越規范、細致,村民的法律意識也逐漸提高,要想最終解決問題,還得靠講法律、依法辦事。

  當好“法律明白人”,首先自己要明白。張殿琴積極參加區司法局、鄉司法所舉辦的法律培訓班,學習民法典、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知識,她還愛看電視上的法治頻道,了解別人如何學法用法。

  更生動的實踐場所在張殿琴身邊。讓她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老陳蓋房這事。根據政策,政府給予蓋房村民2萬元補助,但需要征得鄰居同意。鄰居擔心老陳的新房遮擋視線,一直不同意簽字。

  張殿琴了解情況后,先到老陳的鄰居家做工作。她說,老陳蓋房合理合法,再說農村人蓋回房子不容易,咱們將心比心,如果你以后蓋房,鄰居不簽字,你心裡也不好受呀。鄰居覺得是這個理,同意了。

  張殿琴又勸導老陳:鄰居同意你蓋房了,但你的房子要往前挪一點,流水溝也弄寬一些。老陳一聽不樂意了,“我在自己的地上蓋房,憑什麼往前挪?”張殿琴勸他,按政策,鄰居如果不簽字,你就沒法蓋房﹔論理,鄰居之間應該相互謙讓,“再說那20厘米你能干什麼,寬敞又能寬敞到哪兒去?”老陳聽完,也同意了。擔心兩家反悔,張殿琴還擬了個字據,讓兩人簽字確認,“現在兩家感情好著呢”。

  孫殿琴說,做好“法律明白人”沒啥秘訣,首先自己要會講理講情、懂法講法,做到公平公正,不要偏三向四,還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語氣,村裡人就會尊重你。

  調解與化解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北京一些農村經過拆遷改造,融入城市社區管理體系。農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對社區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區裡很多事情,如果沒找到糾紛產生的根源,調解不一定有效果。”北京市昌平區霍營街道霍家營社區95后“法律明白人”孫悅,參與多次調解后得出這個結論。

  作為村轉居社區,霍家營社區居民多年未獲得房產証。2021年,社區開始推進這項工作,完成整體產權初始登記后,在推進分戶確認時問題出現了。由於霍家營村拆遷時間在2008年,時間間隔達13年,一些原始登記的拆遷安置人去世、離婚或無法取得聯系,導致無法辦理產權証,由此產生的投訴很多。“社區被安置人和產權人不一致,是產權確認工作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孫悅說,經統計,存在這類問題的居民約40戶。

  孫悅一邊翻閱相關法律書籍,一邊咨詢村(居)法律顧問,聯合司法所、律師、公証處、法院等方面力量,以人民調解形式,逐家逐戶進行產權人變更。比如遇到被安置人去世的情況時,需要確認是否留有遺囑,遺囑是否有效,然后按照相關法律和子女協商解決。

  由於自己是原霍家營村人,孫悅在調解過程中發動有威望的老人參與,“老人說話既有分量,又考慮周全,我學到了很多經驗”。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努力,產權確認取得了突破進展。孫悅在這個過程中也贏得了居民信任。

  在調解過程中,化解矛盾的方式也很重要,過軟過硬都不行。

  在霍家營社區,一些居民將自家房屋出租。社區裡出租的200多套房屋中,超一半托管給一家互聯網運營商。2020年,該運營商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托管業主無法再獲得房租,隻得一起向社區求助。

  由於涉及居民利益和社區安定,孫悅和同事協調成立了專班。他們將該運營商的區域經理、業主、租戶、村(居)法律顧問、派出所民警請到一起,開了多次調解會。最初有的業主在會上情緒激動,主張強制和租戶解約﹔租戶回應已經付過租金,遭遇解約將報警、起訴﹔律師和民警在現場也提示業主,強制解約將面臨很多法律問題。

  各方還討論過向該運營商追償的可能性,后來發現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原因在於該運營商員工已經很久沒領到工資,公司還存在其他債務,即便業主或租戶到法院起訴,勝訴后獲得賠償也存在順序問題。“最后大家達成共識,由業主與租戶協商解決。因為越快解決這個事,房屋就越早騰空,大家的損失越少。”孫悅說。

  在孫悅和同事的耐心調解下,業主和租戶同意各退一步,業主減少一半租金,租戶按照之前約定的房租減半支付,一個頗受輿論關注的矛盾被成功化解。業主賈女士的房屋裡有3個租戶,租期從七八個月到一年不等,最終她收了一半租金。她坦言:“吃一塹長一智,房子以后還得自己管理。”

  經過這個事件,孫悅發現很多業主不懂房屋租賃方面的法律知識,便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為業主提供規范化的房屋租賃合同模板,將押金協商方式、房屋內裝修情況明確記錄下來,並與房產中介加強聯系,規范管理,減少了后續房屋租賃方面的矛盾發生。

  普法與素養

  根據北京市2022年印發的《北京市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作實施方案》,“學習宣傳憲法、民法典、與基層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本市新頒布和新修訂的法規規章”“積極帶動周邊群眾提高法律意識”是“法律明白人”的重要職責。這意味著,除了調解矛盾糾紛,“法律明白人”還是社情民意信息員、政策法規宣傳員。

  專家認為,普法宣傳有助於村民養成守法習慣、提升法治素養,“法律明白人”普法的實際效果,將對村民法治素養提升產生影響。

  形式要創新。在新庄堡村,張殿琴不僅將每一次調解當成普法課堂,還通過小品、三句半、快板等文藝形式進行創新普法。她創作的情景劇《身邊小事》,通過農村院牆上方堆物、遛狗不牽繩、老人遭遇電信網絡詐騙等場景講述法律常識,獲得去年延慶區法治文藝大賽一等獎。她還組織法治文藝普法宣傳隊,在延慶各村開展了20余場法治文藝節目巡演。

  在張殿琴看來,普法宣傳重在理解。一方面,“法律明白人”自己要理解、吃透法律條文精神﹔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理解、用大白話、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跟嘮家常似的,老百姓才能聽得明白、記得深刻。

  場合有講究。“普法既要用好大課堂,又要會‘開小灶’。”北京市密雲區大城子鎮蒼術會村“法律明白人”於龍說,集合村民進行普法宣傳、在村民圍觀時調解矛盾等,這是大課堂,需要用好身邊人、身邊事,以身說法,這比任何形式的法治宣傳教育都有效。到村民家裡普法,就像“開小灶”,要講得有針對性、注重個性化,一人一案。“有時可以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講,有時需要單獨跟某個村民說,否則容易吵起來。”於龍說。

  力量要匯集。在昌平區,當地推動基層派出法庭、人民調委會、“法律明白人”隊伍聯合聯動,鼓勵“法律明白人”積極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街”。在延慶區,農村“兩委”干部、村民代表、黨員、人民調解員、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人員、中心戶長、公益就業人員等8類人,成為“法律明白人”的培養目標。

  “培養‘法律明白人’,不僅要求其本人能夠帶頭學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充分發揮他們‘傳、幫、帶’的作用,帶動和引導廣大村民養成尊法用法、依法辦事的法治素養。”延慶區司法局副局長路呈軍認為,隨著我國法律制度逐漸完善,厚植農村法治文化土壤十分重要。培養村民的法治素養,需要村民在法律意識、法律認知、法律運用能力上逐漸提高,在法律情感上逐漸加深,對法律的敬畏逐漸加強,這些將促使村民的思維和言行更加理性、規范。

  北京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著力培養一支群眾身邊的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隊伍,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