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養出春天的勃勃生氣(二十四節氣裡的中醫養生之道)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2月19日,我們迎來今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此時節,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回暖,雪漸少了,雨漸多了,萬物靜享春雨潤澤,一個嶄新的春天正在走來。
少臥多動養生機
“一夜春雨過,千畦盡成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霏霏細雨,潤澤天地,草木蔓發,春山可望。
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古人發現,雨水時節,河冰解凍,游魚上浮,水獺捕獵游魚之后常會將魚拖出水中陳列在岸邊,同時后腿站立,兩隻前爪拱在身前,好像在祭拜一樣,所以有了“獺祭魚”之說﹔雨水5日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5日,草木隨著地中陽氣的升騰開始抽出嫩芽,大地逐漸展露淺淺的綠意。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在唐代詩人韓愈的心中,初春細滑潤澤的小雨和若有若無的草色,遠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晚春景象。
雨水標志春耕的開始。相傳明代的解縉幼時曾在雨中滑倒,留下一首打油詩——“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春雨像油一樣珍貴,適當的降水對春耕的開展和農作物的生長起到關鍵作用,因此農耕社會的人們格外重視雨水節氣。
中醫認為,雨水前后陽氣漸生,氣候由寒轉暖,人們應該順應節氣特點,早晨不賴床,不久臥久坐,增加活動時間,借助大自然的生發之氣激發人體的生機,以各種方式養出春天的勃勃生氣,盡快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適當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減少疾病。由於雨水節氣早晚仍然較為寒冷,此時不宜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溫和的散步、快走、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健身操等,運動量因人而異,以微微汗出為宜,以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
中醫特別推薦散步這一活動方式。《老老恆言》認為,散步“此養神之道也,散步所以養神”“步主筋,步則筋舒而肢體健”“飯后食物停胃,必須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脾,則磨胃而易腐化”。散步可以養神、舒筋、消食,對那些年老體弱、脾胃功能虛弱的人來說,散步更為重要。此外,老年人晨練不宜過早,應在氣溫較暖的白天,選擇避風、干爽的地方進行運動。
春時食粥可健脾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在唐代詩人孟郊的眼裡,春雨雖然隻有“一霎”,卻是喚醒萬物的及時雨。雨水至,萬物生,居於天地之間的人,感應天地春信,在雨水這天以不同的形式嘗春,希望雨潤人生,順利安康。
薺菜、香椿、豆芽、豌豆苗……雨水節氣,要吃幾口剛冒頭的春芽,一口下去水靈靈,佔盡最好的春光。孔子說“不時不食”,就是說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豆苗鮮嫩清香,最適宜做湯﹔而有“藥食兩用護生草”之稱的薺菜自古就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野菜,營養價值很高,有清肝明目、健胃消食之效。
雨水時節,春筍長勢凶猛,正是食用的好時候。春筍是山八珍之一,立春后採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中醫認為它有化痰下氣、疏肝健脾的作用。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把竹筍比喻為“刮腸篦”,它可以像篦子一樣刮去腸道的油膩、積滯,有助於潤腸通便。
《黃帝內經》記載“春主肝”,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中醫認為春季肝臟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也就是說,如果養生不當容易導致脾胃受損。中醫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記載“濕氣通於脾”,脾喜燥惡濕,易為濕所困,濕氣過重會給脾胃增加負擔,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脹、腹瀉等不適。因此,這一時期要加強對脾胃的養護,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少吃辛辣、寒涼食品,多吃中性和平性食物,飲食調養側重調肝健脾,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人體水分,例如胡蘿卜、山藥、草莓、雪梨、甘蔗等物,保持肝氣調和順暢,以健脾養脾。
民間有“春天喝粥,勝似補藥”的說法。粥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補人之物”。曹雪芹好粥,在《紅樓夢》中多次提到各種粥品。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再配合一些藥物熬制而成藥粥,不僅便於消化吸收,而且對脾胃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唐代孫思邈的《備公千金要方》記載,“春時宜食粥”,有三方:一曰地黃粥,以補虛﹔二曰防風粥,以去四肢風﹔三曰紫蘇粥,以去外感之風。除了這三款粥外,還可常食薏米紅棗粥、茯苓粥、黨參山藥薏米粥等。薏米紅棗粥能健脾胃、消水腫、補血養身﹔茯苓粥能夠利水滲溫、安神養心﹔黨參山藥薏米粥,黨參味甘益氣,山藥健脾,薏米祛濕,三者合用效果明顯。
保暖祛濕平心氣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清代鄭板橋的這副對聯寫出了春風鼓蕩和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點。中醫認為,春季多風,風邪漸增。《黃帝內經》記載:“風者,百病之始也。”許多疾病都因受風而起,風邪既可單獨致病,也可和其他邪氣兼夾為病,易導致傷風感冒、風濕痺痛等,此時一定要注意保暖避風,固護陽氣,避免寒氣侵襲。
“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還寒斗雨風。”雨水時節天氣多變,氣溫尚低,濕度增加,風、寒、濕三邪俱全,但由於天氣逐漸轉暖,人體的毛孔打開,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肩、腰、腿等部位關節受寒疼痛。因此,關節炎患者,尤其是曾經骨折或有關節外傷史的患者更應注意保暖,尤其是腿部、足部的保暖要到位。中醫認為,人之足猶如樹之根,春天泡腳、按摩足部,可暢通全身氣血,調節各臟腑器官功能。
雨水時節,容易發生皮膚病、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每天早晚以溫水洗鼻、毛巾熱敷面部特別是鼻翼兩旁的迎香穴﹔每天按摩鼻翼及鼻根部等有助於緩解症狀。特異性皮炎或皮膚過敏患者,雨水節氣要注意保持衣物的干爽、透氣,盡量穿著寬鬆、柔軟的棉質衣物。出現皮疹和皮膚瘙痒時,可以用溫熱的艾葉水清洗局部,有助於減輕症狀。
當春氣漸濃,人的肝氣也漸旺,情緒容易被攪動。中醫主張“太上養神,其次養形”。《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認為,肝氣不暢會導致肝氣郁結和肝火上炎,肝氣郁結常見的症狀有情緒抑郁、悶悶不樂,以脅肋、脹痛為特征,每當嘆氣、噯氣后略覺舒緩。氣郁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因而,應當採取積極的修身養性方法,例如多聽輕快的、明亮的音樂陶冶性情,增加戶外活動如踏青、春游,早睡早起少熬夜,多與人交流,保持情緒穩定,以達到氣血安和,臟腑平均,陰平陽秘。
今日雨水,萬物待發。願你我在春雨的滋潤中,生長出精彩紛呈的一整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