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鹽都”升騰鹽業新滋味
日前,自貢第三屆國際鹽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該市自流井區舉行,自貢在會上共簽下7個涉及鹽產業供銷、鹽產業物流及鹽產業拓展等領域的項目,進一步強鏈延鏈補鏈。
自貢因鹽而興,因鹽設市,素有“千年鹽都”美譽。當地井鹽資源豐富,已探明岩鹽資源儲量63億噸,擁有地下黃、黑鹵總量17.5億立方米以上,且具有埋藏深度淺、開採成本低等優勢,自古以來一直都是重要的鹽產地。
2017年以來,自貢已舉辦三屆鹽業大會,總簽約項目66個,還吸引了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鹽企前來參展,自貢鹽得以進入國內外大市場。
目前,自貢正從補齊建強全產業鏈和深化“鹽文化+”兩方面,推動鹽業高質量、國際化發展。
A
補齊建強全產業鏈
“用上真空制鹽技術后,一天可以生產950噸原鹽,2023年公司產值達2億元。”1月30日,在位於榮縣的四川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制鹽車間內,該公司董事長鄒成華介紹,企業在國內外多項專利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了鹽品高效率和高質量生產。
此外,馳宇鹽品還聯合清華大學攻克了鹵水富鍶核心技術,開發了天然富鍶鹽,填補國內高端鍶食鹽空白,“目前天然富鍶水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計劃開發富鍶食品、鍶美妝用品等衍生產品。”
馳宇鹽品的發展是自貢鹽企推進技術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自貢鹽企持續進行技術革新,走上中高端鹽產品發展之路。
井礦鹽的龍頭企業之一——四川久大鹽業(集團)公司掌握著我國真空制鹽工藝設備裝置的核心技術。2021年,公司在自貢首次使用MVR(蒸汽機械再壓縮)技術升級改造制鹽裝置,據測算,2023年企業制鹽減少標煤10086.4噸、碳排放26830噸,進一步實現節能增效。
一方面以技術賦能,建強中高端鹽產品發展之路﹔另一方面,補齊“工業鹽—基礎化工—精細化工—氟硅化工—化工新材料”鹽化工產業鏈,同樣是自貢鹽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2021年,《自貢市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發布,提出通過重啟氯鹼化工,構建符合自貢市資源優勢和區域市場需求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生產體系,打造川南現代氯鹼化工與氟硅材料等高端化工一體化發展的化工基地。
“目前已有多個行業龍頭、鏈主企業項目在緊追洽談,即將入駐川南新材料化工園區。”2月2日,自貢沿灘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懷和說,該園區打造以鹽化工為基礎、氟硅材料為主線、新能源材料與精細化工為兩翼的新型化工產業示范園區,已有中國中化、中國建材、江蘇國泰、無錫東恆等10余戶行業龍頭企業,以及1家外資企業德國梅塞爾入駐,累計簽約項目31個。
自貢的鹽產業,正從制鹽向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方向邁進。自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說,自貢川南新材料化工園區上個月成功獲全省首批首位擴區認定,擴區后總面積達887.24公頃,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力。
B
布局“鹽文化+”新業態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開船嘍!”2月2日晚,隨著老船工的號子聲響起,一艘滿載的游船從毛家壩碼頭駛出,開啟一場沉浸式“鹽文化”主題夜游。
“我們對‘夜游釜溪’進行了全新升級,以井鹽歷史發展為時間線,用彩燈、數字光影技術打造‘一序七幕二十八景’,成為自貢展現鹽文化的新窗口。”自貢市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青山說。
自貢鹽業歷史悠久,持續深化“鹽文化+”,做好文旅融合,是自貢鹽業提檔升級的另一張牌。
2019年建成投用的“夜游釜溪”是釜溪河鹽文化長廊的龍頭項目。釜溪河鹽文化長廊突出“一河兩街”發展思路,規劃自流井老街旅游文化產業、西秦會館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更新等10個項目,深度挖掘當地鹽業、鹽運、鹽商、鹽工等文化。
作為“井鹽文化”的核心地,自流井區委書記萬春霞表示,要高質量建設釜溪河鹽文化長廊核心區,高水平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高標准規劃打造鹽系生活消費體驗區,實現井鹽文化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自流井區深挖城市歷史文化脈絡,打造井鹽文旅融合品牌,培育井鹽“新IP”。目前,該區謀劃修繕3處文保單位、14處歷史建筑,根據特色打造金融博物館、自貢鹽業行幫博物館等,建設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新館,還打造獨具特色的井鹽文化博物館群落。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介紹,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正在規劃以展覽的形式把自貢井鹽工業的歷史和文化帶到日本、德國等亞洲和歐洲國家進行展出,實現鹽文化“出海”。
系統謀劃布局“鹽文化”文旅消費新業態。自貢以“夜游釜溪”為紐帶,在自流井老街、梵華1939、文創公園等商圈布局鹽幫美食、特色民宿、演藝表演、文化博覽等消費新場景,促進夜間消費活力持續釋放。
與“鹽”相關的旅游、研學線路也已“出爐”。自流井區已開發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桓侯宮—自貢市解放紀念塔—盧德銘故居的紅色旅游線路,和鹽韻自井、燈城夜游研學路線。2023年,自流井區A級旅游景區、夜游釜溪及盧德銘故居等景區景點共接待游客143萬人次,同比增長132%,門票收入較2022年實現翻番。
自貢還在謀劃發展“Z世代”文旅。下一步,計劃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引入新的井鹽文化創意產品和體驗項目,豐富游客體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行曉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