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 阿壩金川的“三件事”

春節臨近,阿壩州金川縣城彩燈奪目,老街上熙熙攘攘。2月1日傍晚,當記者抵達這個川西小城時,省國資委派駐金川縣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干部蔡偉正在熱鬧的老街上了解年貨銷售情況。
“這兩天辦供銷年貨節,我們看看還有什麼金川土特產沒掌握到。”蔡偉說,國資國企正開展消費幫扶行動,他和來自企業的幫扶干部一起,抓緊時間“發掘”當地的特色農牧產品。
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啟動已近半年,幫扶干部最近在一線做什麼?近日,四川日報“幫扶戰報”大型融媒跟蹤蹲點報道記者再次出發,前往阿壩州金川縣蹲點調研採訪。在這裡,蔡偉給了記者一個答案:“把能做的事情先做起來!”
第一件事
拓銷路,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蔡主任!”金川街頭,招呼聲不斷。蔡偉到金川工作半年,在這個不大的縣城裡似乎到處都有“熟人”。
來自河東鄉旦甲木足村的脫貧戶郭富清說,前不久,通過蔡偉和駐村第一書記劉濤牽線搭橋,他種的花椒賣給國企工會、食堂,不僅銷得快,價格也公道,今年又能開開心心過年了。
這已不是蔡偉第一次聽到當地人表達這樣朴素的幸福感。“這既是老百姓對我們工作的肯定,也給我們帶來一些擔憂——幫扶干部走了,他們該怎麼辦?”蔡偉說,近半年來他一直在思索,幾年以后,他能給當地留下什麼?消費幫扶,如何從短期走向長效?
與蔡偉同行的是華西集團派駐金川縣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干部陳宜軍。去年11月到金川后,消費幫扶也是他最早開展的工作之一。最近兩個月,華西集團及其下屬企業、項目部已在金川縣採購了價值近200萬元的農特產品。
“金川知名‘土特產’不少,像金川雪梨、花椒和多肋牦牛肉等,關鍵是要把這篇文章做大做好。”陳宜軍說,消費幫扶見效“快”,但要見效“實”、見效“遠”,還需要更多努力。
陳宜軍打算把金川特產引入華西集團搭建的“善建商城”。這是一個面向華西集團上萬名員工、輻射關聯企業數十萬人的電商平台,能幫助金川特產進一步拓寬銷路。“已經溝通好了,現在就等金川這邊組織產品上架。”陳宜軍說,這也是他趕在春節前再來一趟金川的目的。
第二天,見到金川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李祥全時,陳宜軍提出了他的想法。“現在要上電商平台,必須有一個穩定的供應商。”陳宜軍說,希望通過“善建商城”的穩定供銷合作,搭建一個孵化平台,幫當地培育優質供應商,“等企業壯大了、品牌成熟了,進駐其他電商平台就更容易了。”
從消費幫扶出發到產業培育落腳,這樣的設想恰是當地最為期盼的。李祥全說,縣委、縣政府已對此進行了研究,計劃專門設立一家國有企業來對接此事,利用托底性幫扶的難得機遇,與幫扶企業一道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
第二件事
下基層,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月2日,省國資委下派的駐村幫扶干部賀巍也找到李祥全,邀他前往撒瓦腳鄉木赤村,為村集體經濟項目把脈。
汽車行駛在靜謐如畫的山谷中,賀巍簡單介紹了背景情況。“我們那裡耕地條件較差,還經常有猴子、野豬出沒,發展種植業沒有基礎。”賀巍說,“現在走這條路可以直達觀音橋、情人海,都是遠近聞名的景區,自駕游客比較多,我們可以在旅游業上想辦法。”
車行至木赤村,撒瓦腳鄉黨委書記趙洪淵已等在那裡。見到記者,他趕緊拿出手機展示了兩段視頻,“前不久航拍的,你看,很美嘛。我們這裡就是風景好,發展旅游有基礎。”
趙洪淵與賀巍帶領大家沿著山路上行,來到一棟小樓前。“這是半山腰上最好的位置,視野非常開闊。”賀巍說,這棟小樓是援建的,屬於村集體資產,本來計劃開辦民宿,只是前幾年閑置下來,今年可以努力把民宿辦起來,讓村集體經濟初步有個產業支撐。
從房前到屋后,從大廳到房間,李祥全在這裡轉了個遍,終於開口說話,“可以整。那邊進來的道路要重新鋪,房子也要改建裝修……”沒等李祥全說完,賀巍打開一本冊子,裡面是初步的設計圖、效果圖,“請幫忙看看!”
告別撒瓦腳鄉木赤村,記者又趕到卡拉腳鄉瑪目都村。四川港航物流有限公司在這裡租下52畝閑置大棚,去年9月種下30畝草莓,並請來有著近20年草莓種植經驗的浙江老師傅蔡建林幫忙管理照看。
蔡建林帶著記者走進大棚,隻見草莓植株雖然茂密,卻隻有零星的草莓青果挂在上頭。蔡建林解釋,這是夏季可鮮食甜草莓,利用金川特殊的小氣候,待市面上的冬季草莓售罄,這才剛剛成熟。
“其實我們公司不是干這行的。”四川港航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立告訴記者,作為物貿流通企業,在這裡建設草莓基地,主要是為了培育搭建金川縣對外冷鏈物流體系。
“租賃這些閑置大棚,已為瑪目都村集體經濟和當地務工村民增加了30多萬元的收入。”張立說,在后續採收和商品化階段,高峰用工將達30至40人,等村民學會了,公司計劃將種植基地交給村集體經營。公司將重點發力冷鏈物流通道,拓寬銷售渠道,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扶上馬、送一程,最后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張立說,這個“自己”既指村民,也指企業。
第三件事
抓項目,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2月3日,在海拔4000多米的俄熱鄉嘎斯都村,無人機航拍的實景鏡頭頗為震撼——白雪皚皚的高原上,數十個光伏陣列匯成一片望不見頭的“海子”。當天,嘎斯都“光伏+N”項目一期20萬千瓦光伏電站第二批次1.78萬千瓦並網成功,並網總容量達到11.78萬千瓦,建設進度再次刷新。
“從去年9月項目開工到12月31日首批次投產,隻用了3個半月。”華電四川公司派駐金川縣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干部夏江庭告訴記者,這個2022年正式啟動的項目,在托底性幫扶工作啟動后開始加速度建設,公司組織資源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以抓項目的實際行動力求幫扶實效。
雖然去年11月才加入金川縣托底性幫扶工作專班,但夏江庭說自己是金川的老兵。此前,華電四川公司已在金川俄日河流域投資建設紅衛橋、俄日兩個水電站,夏江庭便經常到金川工作。夏江庭介紹,這兩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截至目前累計發電10.05億千瓦時,為金川縣域經濟帶來有力支撐,僅2023年就在當地納稅2093萬元。
“金川縣水力、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讓金川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清潔能源產業優勢,是我們幫扶的重點。”夏江庭說,新建嘎斯都“光伏+N”項目一期20萬千瓦光伏電站,僅在建設期就為當地納稅2680萬元,向當地務工人員支付勞務款700余萬元。此外,二期30萬千瓦光伏電站按照電網接入條件和省批准年度開發計劃適時實施,預計2025年12月31日前投產發電。
距離俄熱鄉不遠的大渡河畔,省能投集團也在推進項目建設,開發當地的另一種資源——鋰。
“山上的採礦工程已經開始試生產,山下的採選工程預計年內完工。”省能投集團四川德鑫礦業資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鋒告訴記者,目前部分車間及管輸系統正在開展帶料聯動試車、設備調試及消缺工作,項目投產后,將實現年產鋰輝石礦105萬噸、鋰精礦18萬噸,解決就業700余人。
金色山川,正在釋放造福一方百姓的“含金量”。(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