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攀枝花市西區:“七條微路徑”探尋“共富密碼”

2024年02月02日15:42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共同富裕專題講座。攀枝花市西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共同富裕專題講座。攀枝花市西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開發就業崗位48個、帶動23名困難群眾就業增收、累計籌集款物24萬余元、幫扶困難群眾48戶……僅用半年時間,攀枝花市西區河門口街道遞交上了一份滿意的共富答卷。

對於一個典型的老工業區來講,河門口是怎麼探索共同富裕基層實現方式的呢?

“河門口是典型的老工業區、改制企業職工、低收入群體聚居區和採空沉陷居民安置區,是西區推進共同富裕的短板。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卡住了推進‘共富’的脖子,我們因地制宜,將劣勢轉化為優勢,創新探索出適合河門口的共富七大法寶。”河門口街道黨工委書記谷偉指著正在開展的“共富微講堂”介紹。

1月17日上午,來自攀枝花學院的街道共富觀察員李博博士,結合實際並聚焦共同富裕推進、工作能力提升等內容,為河門口街道的干部職工進行了一場以“共同富裕的攀枝花道路 何以可能 如何可能”為題的共同富裕專題講座。

這就是河門口的七大“法寶”之一——開設一個“共富微講堂”。通過專家講理論、干部講工作、老師講實操、群眾講故事,授課30余場,引導干部群眾樹立科學的共富觀。“共富微講堂對推進基層的共同富裕相關工作有很大的幫助,為解決我們日常工作中的難題找到了答案,也為推進河門口共富工作找到更好理論依據和方法。”河門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德育說。

與此同時,河門口的另一件法寶“慈善共富基金”也在積極運作中。當天,一家民營企業正在向攀枝花市慈善會·河門口社區慈善共富基金捐款3萬元。“作為一名外地來攀學習、留攀創業的新攀枝花人,我真心感到暖暖的花城,有愛有陽光。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大家的關心和幫助,今天的捐款,也是企業回饋社會應盡的義務。”四川錦特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浩一邊掃描捐款二維碼,一邊說。

去年6月,河門口街道以慈善共富基金為依托,創新推行捐款、捐物、捐服務、捐場地等捐贈模式,緊盯轄區居民的難點、痛點和堵點,搭建居民需求收集和資源鏈接平台,邀請企業、商協會、社會組織、個體工商戶加入,通過助困、助醫、助學等方式幫扶困難群眾。

除了開設一個“共富微講堂”和成立一個“慈善共富基金”外,河門口的另外5個法寶也在不同領域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組建一個“共富觀察團”,搞調研、提意見、出主意,形成課題報告,提出對策、措施﹔深耕一個“共富產業鏈”打好文旅融合組合拳,加快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主題餐飲等項目,夯實共同富裕產業支撐﹔打造一個“共富薪空間”,依托社區公司和社會組織,盤活利用轄區閑置資產,建設“一間一坊一基地”﹔搭建一個“共富大舞台”,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米”﹔建立一個“共富大聯盟”,推動地企、地地、地校共建,協調解決佔道經營、電梯加裝等問題。

河門口街道的7條“共富微路徑”,圍繞專家團隊+理論探索+實踐操作+精神助力,打好組合拳,搭建好共富橋梁,七步並作一步走,聚力捐贈多樣化、工作項目化、管理規范化,多維度多方位地推進共同富裕相關工作,助力共同富裕在基層落地落實。

截至目前,河門口“慈善共富基金”,邀請30余家企業、商協會、社會組織、個體工商戶加入,累計籌集款物24萬余元,通過助困、助醫、助學等方式幫扶困難群眾48戶,並在幫扶相對貧困群體時,實施“輸血+造血”“扶智+扶志”的精准幫扶項目,增強他們的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能力。

如今,走在河門口,處處能見“共富”影,處處能聽“共富”音,在這裡,共同富裕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化為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據介紹,未來,河門口街道將繼續厚植發展新優勢,不斷激發共同富裕的動力、潛力和創造力﹔並積極推行7條“共富微路徑”,爭取上級打造“好耍還是河門口”三線文旅共富單元支持,有效整合運用轄區資源,探索共同富裕基層實現方式,為老工業區推進共富單元建設提供參考。

接下來,西區各部門(單位)將深入推進區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暨區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地落實,圍繞共富基本單元、基本場景打造,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辨識度、引領性的“西區樣本”,讓更多的“河門口”在西區綻放“共富之花”。(楊茜)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