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可以坐火車回家啰!”
動車開到阿壩州 川西北第一條鐵路通了

11月28日11時06分,川青鐵路首發列車從茂縣站緩緩駛向成都。自此,川西北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站台上,身著民族盛裝的工作人員揮手向乘客告別,鮮艷的羌繡與群山輝映,交織著川青鐵路修建12年來的歡樂與感動。
昨日,記者坐上了川青鐵路首發車,見証了沿線群眾夢想成真的時刻。
劉永民 中心村退休教師
他第一時間告訴了千裡之外的子女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上午10點,退休教師劉永民身著羌族盛裝,來到茂縣站的站前廣場。
劉永民的家在中心村,距離茂縣站僅一步之遙,得知川青鐵路四川首段開通的好消息后,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了遠在千裡之外廣東務工的女兒劉秀華:“今后可以坐火車回家啰!”
在劉永民的記憶中,川青鐵路的修建史就是一部當地村民的期盼史。中心村距離茂縣縣城10公裡左右,在以往,如果要去成都,先要從村裡搭便車到縣城,再換乘大巴,零零散散的時間加在一起至少得要半天,如果遇上堵車,早上出門,晚上才能抵達目的地。川青鐵路四川首段通車后,這一旅程被縮短到了55分鐘,川西高原與外界從此“天塹變通途”。
除了更便捷的交通,川青鐵路還為這裡的人們提供致富的希望。劉永民介紹道,自己家中種有接近600棵李樹,每年大概能產20000斤青脆李。在當地,種植這樣的特色農產品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川青鐵路開通后,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我們這裡嘗嘗我們的李子!”
徐婭 茂縣新聞工作者
每路過一個隧道
她都如數家珍描述修建時的艱辛
川青鐵路首發列車的車廂裡,歡歌不絕,笑語不斷。為慶祝列車開通,當地群眾演員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民族歌舞,搭上首發列車的徐婭跟著歌者的旋律不時拍手鼓掌,難掩心中的激動。
11月28日上午,徐婭來到川青鐵路茂縣站,坐上了川青鐵路線上的第一班列車前往成都。在交談中,每路過一個隧道,她都能如數家珍地描述隧道修建時的艱辛。12年裡,她或許是除了建設者以外最了解川青鐵路每一處細節的人。
“我的入行與川青鐵路幾乎是‘同歲’的,從我成為一名記者開始,川青鐵路就一直是我報道的重點。”徐婭是一名茂縣本地的新聞工作者,也是阿壩州人大代表。她向記者表示,從川青鐵路建設伊始,她就密切地關注著每一處重大節點工程的建設,與建設者一同蹚過泥濘的洪水、深入隧道採訪報道。時至今日,她仍能記得不少細節。
工作以來,徐婭一直奮戰在新聞一線,每年春節的“新春走基層”採訪中,她幾乎都是和鐵路建設者一起度過的。不久后,她終於可以迎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我很開心,在外的阿壩兒女今后每年春節都能坐著動車回家了!”
馮克香 下關村村民
動車開到我家門口
偏遠山村成了對外新窗口
昨日一早,下關村的馮克香穿上了刺有羌繡的民族服裝,和家人來到茂縣站。
曾經的下關村交通極為不便,與縣城之間隔著幾座大山。馮克香家的背后,有一座名為“老鷹窩”的終年不化的大雪山,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為了出行,甚至要越過這座險峻的山峰。
川青鐵路的修建,讓下關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馮克香告訴記者,自打川青鐵路修建開始,這裡先是有了便道,又有了規整的水泥路、瀝青路,已經和縣城緊密相連。如今,動車開到家門口,下關村更是從一個偏遠山村變為聯系外界的新窗口。
川青鐵路還將一路北上,經過若爾蓋、紅原等地到達青海。川青鐵路將會成為一條“黃金旅游線”,為沿線更多群眾帶去福祉。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煦陽 李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