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家書博物館 獲贈19封季羨林家書
共23頁保存完好 具有4個方面研究價值

“羨兒如面:接覆十五日函,已悉山東時局濟南南路近已收復……”
“羨林覽:九月十七日寄來函款已收到。知工作既忙,鼻病又發,甚念!近日痊愈否?”
前日,季怡陶致季羨林家書捐贈暨展覽開幕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舉行,參觀者從展櫃裡展覽的叔父季怡陶寄給侄兒季羨林的19封家書中感知濟南解放前后社會狀況的變化,了解到解放前后普通市民家庭的經濟情況、日常支出等生活變化。
從廢品收購站中意外獲得
當天下午,著名文史學者、畫家、收藏家、北京城市學院特聘教授榮宏君向家書博物館捐贈19封季羨林先生的家書,人大博物館館長李貞實向榮宏君教授頒發了收藏証書。
談及這些家書的來源,榮宏君稱,2009年季羨林先生去世后不久,他從海澱區的一處廢品收購站中,發現了一批屬於季羨林的物品。本次受捐的家書就在其中,共19封23頁,多數帶有信封、郵票、郵戳,郵路清晰,保存完好。
反映解放前后社會變化
這些家書均為季怡陶從濟南寫給在北京大學任教的侄子季羨林的。家書起於1948年6月,止於1955年5月,從個人視角記錄了濟南解放前后的食品供應、物價、外匯買賣及市民生活,反映了一位長輩對晚輩的舐犢之情,折射出當時社會狀況的某些側面,是濟南地方歷史和季羨林研究的重要史料。
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姜萌表示,書信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尤其家書具有私密性,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在獨特的時代,這些家書成為承載家國情懷的特殊載體。這批家書至少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反映了濟南解放前后社會狀況的變化﹔記錄了解放前后普通市民家庭的經濟情況、日常支出等生活變化﹔反映了大變革時代高級知識分子的家庭關系﹔反映了解放前后郵政通信的變化情況等。
叔父對季羨林成長至關重要
榮宏君在現場介紹季羨林先生的生平和成長歷程,指出他的叔父季怡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季怡陶(1883—1955),本名季嗣誠,山東省臨清縣官庄人,早年到濟南打拼,考入山東武備學堂,畢業后在濟南黃河河務局工作。季羨林6歲時到濟南投奔叔父季怡陶,先入私塾讀書,后在濟南讀小學、中學,直至19歲考入清華大學,與叔父的資助和培養是分不開的。
榮宏君稱,“在季羨林先生的晚年,我有幸得到先生的教誨,他為人的朴實、對國家的大愛一直深深感動著我。”他還介紹,季羨林是搶救民間家書項目最早的倡議人之一,與家書博物館淵源很深,今天這批家書回歸家書博物館,也是完成了季先生的一個心願。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的展櫃裡注意到,其中有一封信是季怡陶於1948年8月23日寫給季羨林的,他稱,“二十日接來函及匯款三千萬元,外美元兩元均照收。自十九日改革幣制之令公布后,所有銀行、錢業、郵局一概停止兌付,其新幣兌換率當已知悉。”他在信中還稱,“至市場情況,應俟新幣問世及金融物價管制如何,方能看出。面粉每袋二千八九百萬,幣制未改之前合硬幣三元,現合四元五角余(每袋合新幣九元余)。按此推斷,將來糧食恐為生活中一大問題也!”在這封信裡,季怡陶還附上了從《平民晚報》裡剪下來的《今日行情表》。
文/記者 張恩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