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鐵路(青白江至鎮江關段)今日開通
高原天路 三大看點

11月28日,川青鐵路(青白江至鎮江關段)首發列車將在11︰06從茂縣發車前往成都,這也意味著成都東至鎮江關段實現貫通運營。從此以后,1小時內從成都平原到雪山之下將得以實現。
12年磨一劍,今天,川青鐵路這條“鋼鐵巨龍”終於飛馳雪域,實現了無數當地群眾和鐵路工作者的夙願。那麼,川青鐵路修建時間為何這麼長?如何保証后續安全運營?對沿線地區而言,這條鐵路意味著什麼?
川青鐵路有多難修?
就像是在“爛豆腐”上建鐵路
本次川青鐵路開通段的終點站鎮江關地處群山之中、岷江河畔。資料顯示,在鎮江關鎮,平均每年要發生3次泥石流災害,是地質災害的高發區。這裡的地形和氣候條件,正是川青鐵路沿線的縮影。
在工程界,青藏鐵路被比喻為在“凍豆腐”上修鐵路,川青鐵路則被比喻為在“爛豆腐”上修鐵路。由於地質結構、生態環境等原因,這裡地形切割極為強烈、構造條件極為復雜活躍、岩性條件極為軟弱破碎。
如今,當乘客搭上川青鐵路的列車,體會到的是舒適的車廂環境、穩定的運行狀態,甚至全程滿格的手機信號,乘客們已經很難想象這條鐵路修建過程中“史詩級”的難度。然而,在川青鐵路修建過程中,耗時74個月修建茂縣隧道、歷時8年建成榴桐寨隧道、修建10年的躍龍門隧道等節點工程卻始終不斷刷新著鐵路建設和技術的難度上限。
據了解,川青鐵路多項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或國內領先水平,多項成果由鐵總發文進行全路推廣應用。獲得相關技術專利70余項。
什麼列車能勝任?
將經受3000米海拔、零下20℃考驗
11月27日13︰15左右,執乘川青鐵路試驗階段的CRH-2G型動車組穩穩地停靠在成都東站站台上。該型動車是成都動車段前不久到來的“新朋友”,也是鐵路工作者熟悉的“高寒型”動車。
川青鐵路是川西北地區開通的首條鐵路,從成都平原到川西北高原,海拔一路抬升,最高超過3000米。與此同時,這條鐵路還穿越了龍門山斷裂帶、橫斷山區等,氣候多變,沿線鬆潘縣境內等地冬季最低氣溫可突破零下20℃。對於我省而言,在類似氣候條件下的鐵路運行尚屬首次。
據了解,CRH2G型高寒動車組為8輛標准編組,4動4拖布局,最高設計時速為250公裡,車寬3380毫米,車高3860毫米,全車總長201.4米,定員613人。在川青線上,它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暢通無阻地穿行於雪域高原。
作為需要在高海拔、高寒的川西北運行的動車組,該型動車組攻克了耐高寒、抗風沙、耐高溫、適應高海拔、防紫外線老化五大技術難題,能同時適應高寒、風沙、高海拔等惡劣運營環境,適應海拔高度最高可達3600米,可以在零下40℃極端氣候環境下正常運營,冬季氣溫為零下35℃時,客室溫度可保持在18℃以上,能在高海拔、溫差大及冬季氣溫低等不良氣候條件下正常運行。
能為沿線帶來什麼?
多地旅游業或迎“井噴式”增長
11月27日,川青鐵路茂縣站旁,不少身著民族盛裝的群眾已經趕在開通前夕來到現場拍照打卡。
川青鐵路不僅讓多地首通動車,也為沿線旅游業帶來了強勁的動力。記者此前注意到,早在川青鐵路開通前,不少旅行社就已經開始售賣“鐵旅套票”等產品,為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務。
鐵路的開通,對於地區產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去年底新成昆鐵路開通后,涼山旅游持續火爆,不僅帶火了當地旅游業,還利用動車為當地的農產品“鮮貨”打開了銷路。在本次開通的川青鐵路沿線,不少“深巷美酒”式的旅游資源和特色產品正亟待“川青效應”發揮作用。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煦陽 攝影 李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