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高原醫學研究有了“最強大腦”

2023年11月28日08:5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高原醫學研究有了“最強大腦”

成都市新川前沿醫學研究中心大門口,“高原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籌)”幾個大字十分醒目。

實驗室研究員進行細胞蛋白質應急分析。

  近日,依托四川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高原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建設。此前,四川省高原醫學領域尚無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的誕生,賦予了四川高原醫學研究一個“最強大腦”。

  這個“最強大腦”為何建,如何建,要達成哪些目標?11月20日,記者走進這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一探究竟。

  現狀

  四川高原醫學研究得到國內外認可

  何為高原醫學?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黨委副書記、“高原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羅鳳鳴解釋:“高原醫學主要是研究高原地區低氧低壓等環境因素對人體各系統造成的影響,症狀包括我們熟知的高原反應、頭痛頭暈等。”

  四川地處青藏高原“門戶”,是青藏高原東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四川來說,高原醫學研究起步較晚。”羅鳳鳴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開展高原病綜合救治,但存在研究尚未形成體系,較為零散、自發等特點。

  1982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功救治高原遇險的日本登山運動員鬆田宏也,受到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這不僅是登山史上的奇跡,更是醫學上的奇跡,讓四川的高原醫學研究走到了大眾面前。”羅鳳鳴說。

  隨后,四川在高原醫學這條賽道上,展現了韌勁。

  “我們雖然起步晚,但潛力大,跑得快。”羅鳳鳴說,經過40余年發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已建成多學科立體交融的高原病救治體系,近年來高原醫學的醫教研管都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成立了實體化的高原醫學中心,下設高原醫學科、高原醫學實驗中心、教研室。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近年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持高原醫學相關國家級重大項目142項、總經費超2億元,發表高原醫學相關SCI論文1607篇,獲批高原醫學相關發明專利23項……

  在成果轉化上也取得突破,自主研發的小型智能太陽能制氧裝置提高了制氧機續航能力,實現高效制氧,降低電解損耗。“我們與華為、小米等智能硬件企業共同開發了多個適用於高原環境的數字醫療設備。”羅鳳鳴說,四川的高原醫學研究逐漸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潛力

  四川有基礎有優勢有需求

  從得到認可到建設省內高原醫學研究的“最強大腦”,跨度著實不小。面對挑戰,四川為何要建高原醫學實驗室?羅鳳鳴認為,這是基於基礎和需求。

  看基礎——四川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四川有高原,也有平原,位置落差為高原醫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對照。”羅鳳鳴說。而且,四川高原地區人群數量龐大,不僅西部高原地區常住人口近700萬,而且作為高山旅游大省,每年川西高原地區接待游客超1億人次。數據顯示,在海拔4000米地區急性高原病發病率高達62.9%,在久居和世居高原人群中,高原紅細胞增多症、低氧性肺動脈高壓等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

  當前,四川已建立了一支高素質多學科交叉融合高原醫學團隊,建成科研裝備先進的研究平台,形成具有科研成果轉化的創新模式與機制。

  羅鳳鳴認為建設實驗室已“萬事俱備”——建成國際一流標准的高原醫學動物實驗中心和高原現場動物實驗室﹔依托高原醫學科病房,有穩定的高原病患者來源,為實驗室高原醫學研究提供優質臨床資源﹔已有的高低壓氧艙群可模擬高原環境,為實驗室開展高原習服和脫習服研究等提供支撐﹔華西醫院建有國家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和臨床試驗中心等,為實驗室開展抗低氧新藥研發提供保障……

  “此外,我們已建設的生物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疾病分子網絡前沿科學中心等12個國家級平台、43個省部級平台,對該實驗室的建設將起到極大的支撐作用。”羅鳳鳴說,這些因素一起形成了四川建設高原醫學實驗室的基礎和優勢。

  看需求——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面向高原地區人民生命健康保障,需要實現高原疾病的精准診斷和治療,以提升高原地區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同時,高原旅游、高原鐵路、水電站等國家重大戰略及工程實施、國防邊防項目建設等日漸增多,對高原醫學學科發展的需求增大,也對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為了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研究體系,另一方面作為對需求和要求的回應,實驗室應運而生。”羅鳳鳴說,去年下半年正式提出建設申請,目前推進情況十分順利。

  方向

  多管齊下狠抓“黑科技”、人才配置

  距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15公裡左右,記者驅車來到成都市新川前沿醫學研究中心。大門口,“高原醫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籌)”幾個大字十分醒目,該實驗室就分布在中心的三四層,目前面積為3225平方米。

  “我們對照國家一流實驗室標准進行建設。”羅鳳鳴說,目標是要建成國內高原醫學研究領域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引領重大原創性成果突破和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高地,推動高原醫學全面發展,為“健康四川”和“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賽道”選好了,裝備要跟上,這裡面,儀器是大頭。

  據介紹,該實驗室的主要儀器設備總值逾4401萬元,擁有小動物低壓低氧模擬艙、細胞能量代謝儀、高通量型自動化樣本處理系統等先進實驗設備,能夠完成高原醫學相關高原環境模擬、基礎研究、生物樣本庫、醫工制造、信息數據庫、動物模型建立等功能。

  細數“黑科技”,該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庄偉華認為,實驗室自主研發的生物芯片得有一席之地。

  生物芯片主要用於高原病相關檢測。“一塊生物芯片上有26萬個小孔,這在當前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庄偉華說,這意味著一個芯片可以進行多重檢測,不僅大大增強了檢測的精確度,還節省了人力物力。

  隔壁房間裡,被實驗員戲稱為“大衣櫃”的高靈敏度多重免疫分析儀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個儀器主要用來檢測單分子蛋白,不同於普通儀器,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樣本量少的情況下也能精准測出,檢測靈敏度高。

  多位研究員說,採用這些先進的研究設備和前沿分析技術,有助於進一步探索高水平急慢性高原病機制,做好風險預警和早期干預,並促進防治新藥的研發等。

  人才是另一大“武器”。當前,該實驗室以羅鳳鳴等為學術帶頭人,建立了結構合理、梯隊完整的學科團隊,包括客座教授3人、固定研究人員46人等﹔並組建由吳天一院士領銜的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為實驗室研究發展方向、重大決策、管理運行提供支撐。

  談及未來打算,羅鳳鳴表示,要進一步完善世界一流的高原醫學研究設備,擴大實驗室用房、完善相關研究室分類建設,進一步加強高原現場研究基地,加大經費投入開展國際一流的高原醫院研究,構建高原環境模擬艙群等重大基礎設施,並開展川藏鐵路建設工段衛生保障示范點建設。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寧 文/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