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堂竹篙鎮:深挖“農民工返鄉創業文化” 推動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成都市金堂縣竹篙鎮地處成都東部、金堂縣東南部,與成都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園“鎮區合一”,面積118平方公裡,人口9萬人,轄20個村(社區),是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全國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園、四川省首批“省級百強中心鎮”、四川省鄉村振興先進鎮。近年來,竹篙鎮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了“竹篙記憶”打工創業文化展廳等特色點位,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鎮公共文化服務質量不斷提升。
牢記“奮斗足跡”,建強公共文化服務陣地
立足以“吃苦耐勞,自強不息,艱苦創業,回報社會”為精神內核的竹篙農民工打工創業特色文化,著力彰顯地方特色和時代價值。
一是突出功能復合,構筑立體空間。按照1個文化綜合體、5大功能區的“1+5”模式,打造竹篙鎮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建有室外、廣電、科普、文體、傳承“五大空間”,基本形成集閱讀推廣、電影放映、鄉愁記憶、非遺傳承、文體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綜合體。結合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打造“花田廣興”綜合體,充分保留原廣興鎮歷史文化,包含中心廳、簡介牆、歷史文化牆、農特產品展示區,充分展示廣興三節古鎮文化、宗祠文化、農耕文化等歷史文化及“太乙宮”“南華宮”等歷史照片,形成了“標准化、親民化、可進入、可參與”文化公共展示空間。同時,結合陣地資源優勢,成功創建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示范點位1個。
二是突出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展廳。立足“打工創業”特色,打造“竹篙記憶”回鄉創業展廳,深挖“非遺竹編蒸籠”、農村“鄉賢”、“竹篙話”等特色文化,聚焦“離鄉、念鄉、歸鄉”,劃分老物件展覽區、民俗技藝展示區、致富帶頭人回憶錄、回鄉創業示范牆和“竹篙話”展示牆5大展區,集中呈現了從黨委政府率先有組織地輸出勞動力到黨委政府主導回鄉創業就業30多年的艱辛歷程,展示記錄了30年來竹篙鎮由“全國打工第一鎮”到“全國農民工回鄉創業示范園”的蝶變過程,積極營造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尊重農民工的濃厚文化氛圍和鮮明導向,增強返鄉農民工歸屬感、榮譽感,擦亮竹篙農民工創業就業品牌。
三是突出社會參與,彰顯地標引領。依托綜合體良好的硬件設施設備,整合優質資源,激發陣地效能,招引瀾天社工、小紅帽志願服務隊等一批社會力量入駐文化陣地,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塑造“菌鄉之約”活動品牌,開展“企業之光”“產業之花”“創業圓夢”等各類活動,全面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竹篙鎮文化綜合體成為金堂東部區域性文化“地標”。
搞好“融合互促”,豐富拓展竹篙文創鏈條
著眼以文促旅、以文興農、融合互促,不斷延伸特色文創產業鏈條。
一是平台支撐“有奔頭”。結合竹篙鎮“花熳天下、寶塔櫻花、芍藥園”賞花景區和羊肚菌、雜柑等特色農產品,開發具有竹篙韻味、菌鄉特色的文創產品,搭建“塔寶煙紫”農產品平台,統攬銷售雜柑和特色手工藝品,帶動小微企業、涉農企業及家庭作坊增收創收,竹篙鎮已建有涉文創產品企業20余家。
二是賞花休閑“有看頭”。突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聚焦賞花旅游,將紅色文化、回鄉創業文化等融入賞花季活動,編撰《廣興記憶》《竹篙剿匪記》等書籍,全鎮賞花旅游業蓬勃發展,帶動村集體盤活閑置農房增加資源性收入,開辦農家旅社9家、特色農家樂6家、精品民宿酒店1家,近3年櫻花節、芍藥花節吸引游客近50萬人,帶動農民增收超500萬元。
三是非遺傳承“有勁頭”。深入挖掘竹編蒸籠工藝和技術傳承人,建成非遺竹編蒸籠文化傳承基地、花熳天下創業文化傳承基地,依托“百年竹編村”非遺文化底蘊及傳統手工業基礎,引導農戶發展竹編、藤編產業,壯大手工匠人隊伍,有效解決“5060”人員、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問題,進一步激發民間藝人傳承本地文化的熱情,有效推動非遺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聚焦“文化振興”,推進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堅持以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不斷滿足群眾對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和期盼。
一是多渠道爭取資金投入。採取政府投入、資產置換、資源整合等辦法,新改擴建公共文化服務設施2處、市級農家書屋1個、縣級圖書館分館19個。大力推動政府與社會多級聯動,積極引導民間力量、社會鄉賢捐書扶智、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打造“竹韻書院”精品文化院落。
二是全方位育強人才隊伍。全鎮組建相聲、評書、順口溜、舞龍舞獅、廣場舞舞隊等文化隊伍28支,開展尋找“鄉賢”“文老”行動,吸引離退休教師、退休干部等加入文化隊伍,引入村級文化帶頭人15人,組織開展文化培訓6000余人次。
三是接地氣開展惠民活動。近3年開展特色數字化展覽40余場、全民健身活動110余場、鄉村趣味運動會30余場,其他文化惠民活動220余場和文體活動480余場次。打造“鄉情龍門陣”“夜話常樂”“竹篙嬢嬢”等特色品牌,培育創建省級文明示范村1個、四好示范村4個,全鎮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下一步,竹篙鎮將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加快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大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持續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胡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