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中國交響樂為何“寫得出”卻“留不下”?

業內專家:作品要有中國特色、接地氣

2023年11月21日09:3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交響樂為何“寫得出”卻“留不下”?

“中國交響樂峰會從最初隻有30多家樂團,到如今發展到80多家樂團。樂團多了,作品多了,但好作品還是很少。” 中國交響樂為何“寫得出”卻“留不下”?在近日舉行的第17屆中國交響樂峰會上,來自國內六十余家院團的負責人、行業內著名專家、學者、作曲家及評論家共計120余人研討后認為:關鍵的關鍵,還是作品要有民族傳統、中國特色,要接地氣、親近大眾。

樂團很多,好作品卻很少

雖然近年來,中國交響樂發展迅速,每年創作的數量不少,但仍然面臨著作品質量的問題。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鋼認為,“每個樂團都很努力,但好像還沒有找到特別有說服力,能留得下來的優秀作品。”

中國交響樂團黨委書記周宇也認為,近年來城市交響樂團發展速度飛快,樂團的演奏能力快速提升,一大批音樂家在國際主流的樂團競相亮相,在國際知名賽事中嶄露頭角。然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少,“對標世界一流的樂團,我們還有差距,被世界廣泛接受的中國交響樂作品還比較少,我國的交響樂發展還處於追趕的階段。”

此外,雖然每年創作的交響樂新作不少,但雷同化現象比較明顯。葉小鋼認為,創作不能泛化,“比方說要寫黃河,所有人都去寫黃河﹔要寫長江,所有的人都寫長江。創作出來的雷同作品量很大,這對國家的資源也是一種浪費,對人才也是一種傷害。同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都會受到影響。所以當務之急是提高作品的質量。”

新作很多,但民族的東西少了

為何很多作品留不下?葉小鋼認為,“還是本民族的東西少了,接地氣的東西少了。我們還是要實打實地寫出一些跟老百姓關系緊密、有親近感的交響樂作品。歷史上留下來的作品都是與大眾親近的作品,沒有空中樓閣式的。”

在葉小鋼看來,“在交響樂的創作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下功夫,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真的吃透。現在我們有些比較年輕的創作者寫作品一般都是走國際化路線。其實國際化很多時候是不接地氣的,而最終有著雄厚民族傳統根基的作品才能真正留下來。”

“創作是件很難的事情。” 蘇州交響樂團團長陳光憲坦言,樂團委約作曲家創作新作品,這個過程有時候就像“開盲盒”, “首先我們要有需要,另外,作曲家也要有創作沖動。有些作曲家,之前寫得好,這次可能就不行。再加上觀眾的欣賞水平也在發生變化,所以要創作出讓大家認可的作品,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市場好了,創作機制要跟上

“以前我們演奏中國作品音樂會,基本沒人看,我們當時採取的辦法是在外國作品音樂會中穿插一兩首中國的新作品。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觀。我們專門做了一個華夏音樂節,一般每年都有2-3場中國作品的音樂會,反響很好。”蘇州交響樂團團長陳光憲介紹說,除了自己的演出之外,蘇交還和民樂團合作,逐漸摸索出一條推廣中國作品的路。

“中國現在的交響樂市場是非常好的,什麼樣的作品都有很多人去看。這就需要我們從業者能夠將最高的水平、最好的狀態呈現給廣大觀眾,盡快地提升中國人民的欣賞水平。”在葉小鋼看來,要創作出“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中國作品,“需要建立一個真正有世界眼光的創作機制,來真正促進中國交響樂創作的繁榮。”

文/記者 田婉婷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