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提質增效 巴中抓重點發力

11月9日,在通江縣廣納鎮構花坪村“優質糧油+青峪豬”現代農業園區,一片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標准農田裡,村民們正忙著開溝、打窩、移栽,進行小春油菜種植,打好來年農業生產“第一仗”。
“以前我家的地又小又分散,耕種很不方便,勞動力成本也高。現在把‘小塊地’整成了‘大條田’,可以進行機械化耕種,效率提高了不少。”在園區內務工的村民趙懷鑾期待著明年的好收成。
近年來,隨著高標准農田建設推進,巴中農業耕作逐漸向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在近期召開的巴中市2024年小春生產現場會上,巴中提出要加快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巴中片區、全力提升現代農業水平等,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
提效
耕作方式機械化
“山區農業要實現高產高效,改變耕種的基礎條件是關鍵。”11月11日,在南江縣大河鎮燈油坪村,村黨支部副書記羅蓉介紹,過去,當地村民備種都得靠人力挖地。如今,村裡完成了700畝高標准農田改造,實現了機械化耕種,縮短了栽種時間,“目前,全村有拖拉機、旋耕機3台,已播種小麥300畝、油菜100畝。”
而在平昌縣白衣鎮柳州社區,千畝糧油示范基地裡同樣是各種農業機械“打主力”。除草機、旋耕機在地裡穿梭鬆土,隨后,播種施肥一體機在完成翻耕整理的土地上均勻地播撒一粒粒油菜籽。
“機械化耕作能精確設置每畝播種量、施肥量,油菜條播排列整齊、播深一致,種植密度高、成活率高。”白衣鎮農業站站長張洪恆說,近年來,平昌縣依托覆蓋全域的“1個縣級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8個片區分中心+36個鎮級農機服務大隊+378個村級助耕服務隊”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糧食生產方式加快向機械化、現代化轉變。
目前,在巴中各縣區的田間地裡,耕作機械化模式已“遍地開花”。“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廣應用丘陵山區農業機械裝備,不斷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農機作業面和農機化率。”巴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增值
產業發展集群化
10月26日,巴山牛肉直營店成都首家旗艦店在成都市溫江區正式開業,巴山牛肉成都集散冷鏈配送中心和分割車間同步投入運營。
“我們計劃首期在成都布局20家巴山肉牛冷鮮牛肉直營店,之后將陸續開至百余家。”巴山牛肉成都銷售團隊總負責人李政華表示,屆時,每天將有上百頭冷鮮巴山牛肉進入成都市民“菜籃子”,打響巴山肉牛的名聲。
作為巴中農業的一張名片,巴山肉牛產業是巴中“2+1”種養業優勢大品種計劃的首位產業,從種源到飼草、育肥、屠宰、加工,有一條完整的肉牛產業鏈條,並逐漸形成品牌集群化發展態勢。近日,《巴中市巴山肉牛產業發展規劃(2023—2027年)》出台,提出力爭用五年時間坐上四川肉牛產業“頭把交椅”,到2027年,肉牛飼養量要達到60萬頭,綜合產值要達到120億元以上。
同樣明確產業集群打造目標願景的,還有通江銀耳。在通江銀耳(未來生物)全產業鏈項目的標准化廠房裡,自動化的生產設備高效運轉,不遠處的成品展示廳,銀耳羹、銀耳凍干等加工產品整齊碼放。在這裡,平均每6秒鐘便有一碗即食銀耳羹走下生產線,平均每45天便有一批鮮銀耳上市,帶來超1億元的年產值。
記者了解到,當前,巴中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延鏈補鏈強鏈發展,打造區域性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推動農產品品牌化、集群化發展,助力巴中農業現代化建設。
融合
農村建設現代化
眼下,茶葉進入秋冬季管護期,平昌縣三十二梁鎮茶旅融合示范園內,茶園與民居交相輝映,吸引了不少茶商和游客前來游玩品茗。
據三十二梁鎮宣傳委員許志平介紹,三十二梁景區內規模化種植茶葉1300余畝,預計整體收入能突破千萬元,“如今田園變景區,村民們也有了更多謀生的方式。大家通過景區保潔、開超市餐館、修農家樂民宿等,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極大程度推動了農旅融合發展。”
依托“三區同建”政策,巴中市域內的農村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和自然條件,走上了農旅融合的道路,農村環境建設煥然一新,農民生活也更加滋潤。
近日,巴州區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大和鄉朱埡村的基地裡,村民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清雜草、為樹苗施肥以及噴洒農藥防治病虫害。“近期,我們組織了30余名村民對枳殼進行管護。”大和鄉朱埡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映能介紹,秋季田間管理能夠使枳殼的根系發達,促進枳殼的花芽生成,減少病虫害,為來年枳殼增產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據了解,巴州區中藥材現代農業園為國家4A級景點,園區內不僅有藥用觀賞植物的盆栽和盆景,還有果藥輪作、林藥套作的試驗田,以及中藥科普、藥膳開發、藥用茶飲、田園民宿等多種業態。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實施園區產能提質行動、景區生態護綠行動、社區服務便民行動,建設和美宜居宜業鄉村,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提升。”巴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