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江姐故裡”紅色血脈 音樂劇《少年江姐》在自貢開演

11月14日,音樂劇《少年江姐》在自貢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開演。這是該劇首次在自貢本地演出,500余名觀眾觀看。該劇是中國舞台藝術首次以江姐少年時期故事為脈絡呈現的紅色題材音樂劇,填補了舞台上江姐兒童期、少年期的藝術形象空白。
音樂劇《少年江姐》
翠綠的竹林、飄飛的竹葉……《少年江姐》一開場,一片茂密的竹林就映入觀眾眼帘。與多數舞台劇歌頌江姐“紅梅品格”不同的是,該劇目以“竹”作為關鍵元素,講述江姐在江家灣成長,受到這片土地的滋養,為她后來成為革命戰士埋下了紅色種子的故事。“竹元素既是江姐名字和人格的隱喻,也是故鄉風土在人物身上的情感寄托。”該劇總導演劉為介紹。
《少年江姐》音樂劇表演現場
兼具地域特色和現代風格的音樂設計,扣人心弦的劇情,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觀眾王浩濤感受頗深:“這場音樂劇讓我們回溯了江姐的少年時代,對孩子青少年時期品格的塑造很有幫助。”
“‘江姐故裡’是自貢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我們也在不斷地對紅色基因進行挖掘和傳承。”自貢市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青山說,《少年江姐》將和前期推出的音樂劇《紅梅花開》一起,打造音樂劇江姐的“姊妹篇”,讓江姐精神品格綻放新時代的光芒。
近年來,自貢以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為核心,依托鄧萍故居、盧德銘故居、玉章故裡等紅色資源,串聯自貢恐龍博物館、中華彩燈大世界等A級旅游景區,打造“紅色芳華”主題游線,推動紅色研學旅行,講好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今年1—10月,榮縣吳玉章故居陳列館、盧德銘故居、江姐故裡紅色教育基地三家基地接待研學團隊1000余批次,游客量55000余人次。
除了打造劇目、紅色基地和路線外,自貢還組建成立“紅色記憶宣講團”,開展紅色文化進社區、企業、學校等公益宣講活動,將紅色文化“送”進千家萬戶。與此同時,自貢同步開發VR讀本、紅梅文創雪糕等文創產品,開設紅色劇本體驗、農耕體驗等服務,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川觀新聞記者 行曉藝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