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預計年底開放

2023年11月15日09:5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預計年底開放

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

11月14日下午,“情景交融 文明互鑒”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國際傳播對話在京舉辦,活動邀請了政產學研專家學者、中外媒體代表等,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創新表達,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該活動是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以下簡稱“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重要主題活動之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

北京市紀委市監委駐市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組長李固,浙江省委宣傳部部務會議成員、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駱莉莉,中國新聞社副社長王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處張忠軍﹔以及“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雙城代表,北京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一級巡視員楊進懷,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凌明,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侯健美,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馬莉莉,杭州市拱墅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應巧華等嘉賓出席活動。

運河水活起來 大運河文化火起來

2022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千年文脈展露新顏,為活動的舉辦提供了新契機和新思路。李固、駱莉莉、王旻、張忠軍為活動致辭。

李固表示,大運河是古代中國連通世界的文化紐帶,當下,如何將中國的運河故事轉化成為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的語言,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也是一項需要長期研究探索、不斷創新發展的重要工作。

“千百年來,大運河連通南北,孕育了兩岸繁華富庶的城市,也塑造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IP。”駱莉莉就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進行了分享。

王旻在致辭時表示,探尋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新路徑,要從情、景、交、融入手。即大運河文化傳播,要以情動人,豐富敘事內容素材﹔要以景引人,深度挖掘文化景觀﹔要交流互鑒,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要“破壁”“過橋”,增強親和力和實效性。

“中國大運河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南糧北運’的一個重要航線。”張忠軍表示,未來,糧農組織願意繼續與各方攜手,推動交流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成果經驗,同時以水為綱,多措並舉,統籌利用水資源,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為人類和地球創造一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世界。

情景交融 講好運河故事

此次活動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原常務副校長、數字人文研究院院長馮惠玲,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國際傳播博士生導師、傳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對外文化傳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教授曲茹,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館副館長、民藝博物館館長連冕,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杰威,高級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副秘書長杜京,江蘇省高郵市鎮國寺住持心然法師,知名攝影師劉世昭,美國紐約商務傳媒集團董事長、旅美幽默小說家冰凌等各界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

千年運河流淌不息,運河的文化名片也在不斷被擦亮。借力豐富的新媒體手段,運河文化的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催生出了多維度的內容與形式,在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作用。在主題演講環節,馮惠玲、楊進懷、凌明、侯健美、應巧華、羅杰威、張鵬等嘉賓分別以“情、景、交”為主題,從講好傳情千年的運河故事、展現運河沿岸新圖景、助推運河文明交流互鑒三個角度,共同為傳承保護和創新展示大運河文化建言獻策。

“流淌不息的運河水就是璀璨中國文化的故事集。”馮惠玲表示,為了讓運河文化在網絡空間動起來、活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數字人文研究院從數字記憶與數字傳播視角切入研究,收集文獻資料和實地勘探文化遺產。

“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弘揚中國文化,是每一個運河城市的擔當。”楊進懷表示,北京作為重要的運河文化城市,至今保留著非常豐富的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北京地區的運河河道、水系格局仍然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近年來,北京以民生為導向,積極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實施生態補水,實現京冀航道互連互通,提升沿岸景觀的風貌,形成了一批濱水休閑空間,推出了溫榆河、北運河等濱水騎行線路,構建濱水慢行系統。在北京朝陽、順義、昌平交界地區,清河、老河灣、溫榆河三河交界處,建設30平方公裡的溫榆河公園,成為北京城區最大的“生態綠肺”。

凌明在主題演講時,分享了一組數據:2020年以來,北京在大運河沿線七區共開展考古發掘項目669項,發掘面積32.1萬平方米,目前七區共有備案博物館169家。其中,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已正式定名並實現外立面亮相,預計2023年底面向公眾開放。

“今天的通州,承載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宏圖偉業,開啟了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的嶄新篇章。”北京市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侯健美用“古今同輝”“藍綠交織”“活力通州”“文化賦能”四個關鍵詞,分享副中心的四幅圖景。

在應巧華看來,拱墅區因河而名、因河而興,大運河文化已成為牽起拱墅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紐帶。

世界各國在修復、保護、再開發運河方面有哪些共性和差異?在中國生活20年的羅杰威,對世界運河、中國運河的發展有持續地追蹤和研究。他將意大利米蘭、法國圖盧茲、荷蘭阿姆斯特丹等世界運河城市進行了比較分析,並提出杭州運河保護和再開發的特色戰略。在他看來,杭州可以基於可持續的文旅模式,規劃與水體相連的生態公園。

張鵬表示,運河沿線博物館在講好運河文化,傳承運河精神方面要著眼展覽,以數字技術應用帶來更多獨特觀展體驗。

豐富表達方式 助力大運河文化“出圈”

融媒體時代,影像作為一種受眾廣泛的創意載體,在大運河故事的國際傳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活動現場播放了第二屆國際大運河影像大賽中展現運河上國際文化交流的作品,李固、駱莉莉、王旻、馬莉莉為來自北京、浙江及沿線各區域獲獎者頒發榮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圓桌對話上,張開作為對話環節主持人,與曲茹、連冕、杜京、心然法師、劉世昭、冰凌以“融:加強國際傳播講好運河故事”為主題,立足國際視野和新媒體傳播語境,深入探討了如何創新國際傳播新表達等議題,以一場思想盛宴,為講好大運河故事、提升大運河國際傳播效能提供了更多思路。

張開表示,如何讓大運河文化走出國門,走進全世界人民心中,是討論創造性傳承、發展大運河文化的要點。

“大運河IP的培育、孵化和推廣傳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話題。文化IP的實質是文化符號、是優質的文化內容,但並不是所有的文化符號都能夠發展為IP,未來還應該注重對文化符號的篩選與整合。”曲茹表示,被選中的文化符號一定是可以跨越文本的內容,能通過文學、影視表達,也可以做成游戲、動漫。她認為,《紅樓夢》等經典著作、馬可·波羅等外國旅者的故事,都可以成為重要的大運河IP進行開發。

圍繞如何打造大運河IP,讓大運河傳播更出圈,連冕分享了一部古籍。“我們應該都知道一本書叫《通惠河志》,但還有一本被遺忘的《重修通惠河志》。”他介紹,這本書的作者陸基恕是浙江嘉興平湖人,同時作為運河管理和修造官員駐守在通州,在萬歷三十八年把這本書刊刻出來,北京出版社已決定要再造該版本,這將為大眾了解通州和通惠河提供重要文獻素材。“盡管這個版本是一個殘本,但是讓大家翹首以盼的一個新文獻終於出現了。”

“千裡運河萬卷書,大運河到處都有故事所講。”杜京表示,她去過世界近70個國家,走過世界很多河流,其中大運河最令她驕傲。要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就要有所創新,通過文學、戲劇、動漫等多元的呈現方式,加強青少年對大運河文化的情感培養﹔也要開放包容,讓世界的朋友來講中國的故事,講大運河的故事。

坐落於大運河沿線的鎮國寺,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心然法師在圓桌對話時,通過一支短視頻分享了鎮國寺的美景。在他看來,講好新時代的大運河故事,可以在運河沿線,做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新方式,包括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產品,同時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造數字化的大運河。

從通惠河慶豐閘,到德州蘇祿國東王墓,到杭州拱宸橋,劉世昭在圓桌對話上用圖片展示了他鏡頭下的大運河光影變遷。他表示,跨度35年,兩次從北京騎行到杭州採訪運河,看到的就一個字——變。“運河的功能發生改變,人們生活也在改變。”

“向世界傳播京杭大運河,最重要的是有效傳播。如何有效傳播?打造品牌是最重要的。”冰凌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提出了他對大運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思考,他表示,希望未來可以在美國創辦《世界大運河》雜志,從而在更大范圍、更大力度地講述中國的大運河故事。

為擴大運河文化的國際“朋友圈”,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此次活動邀請了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中新社、WCCO海內外傳播渠道資源以及境外媒體資源,以社交媒體國際國內傳播為重點,打造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輿論高地,以多元化的內容形態,全面展示大運河的千年古韻和新顏,讓世界各地的友人感受中國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記者 董振杰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