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1所醫科大學+67所三級甲等醫院”構建醫教協同共同體 加速“醫學生”到“醫生”蛻變

2023年11月06日11:06 |
小字號

經歷醫學院校教育的畢業生只是醫生的“半成品”,確保合格醫學人才走向臨床崗位才是關鍵。作為一所醫科大學,加強“醫”和“教”兩個系統的協同,構建二者的聯動機制,是保証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多年來,西南醫科大學通過實踐,探索了醫教協同培養醫學人才的實施路徑,較好地解決了臨床教學資源不足和培養質量同質化的問題。

通過多年醫教協同實踐探索,西南醫科大學實踐育人成效進一步彰顯。學校畢業生每年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21年參加第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臨床醫學、中醫學、護理學、預防醫學四個賽道均晉級全國總決賽並獲獎。7次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獲西南西北片區特等獎1次、一等獎6次,全國總決賽二等獎3次、三等獎4次﹔在全國140余所參賽醫學院校中,該校是連續6屆進入全國總決賽的9所學校之一。

67所三級甲等醫院 構建學校醫教協同共同體

西南醫科大學辦學已有72年的歷史,實際上,從建校開始,學校附屬醫院在臨床教學與實習中就發揮了主力軍作用。“早些時候,我們的生源少,因此直屬附屬醫院就可以完成。”西南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鄭小莉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宜賓第一、第二醫院、自貢第四醫院成為學校實習醫院。隨后,成都、內江、資陽、樂山等地醫院相繼加入。至此,學校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群初具規模。

2000年起,隨著學校辦學規模和水平的不斷提高,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群不斷拓展。基地群以學校為中心,向川渝地區20個地市州輻射。

西南醫科大學與教學醫院的合作也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很多醫院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也會主動和我們聯系,希望成為教學醫院。”對於這樣的雙向選擇,鄭小莉解釋道,以前,對於一所好醫院的定義,可能停留在隻要醫療條件、醫療技術、醫生看病水平高的階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逐漸意識到,一個真正的好醫院,其可持續的發展實際上應該是醫教研一體化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上海交大附屬新華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等的加盟,學校醫教協同共同體業已形成並發展壯大,匯聚了67所三級甲等醫院,其中直屬附屬醫院3所、非直屬附屬醫院11所、實習醫院53所,形成以三級甲等醫院為核心的臨床實踐教學基地群,為醫學類專業學生提供了有力的實踐保障。

建立異域同質管理機制 保障教學質量同質化

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教學醫院,在為學校醫學類專業學生提供有力的實踐保障的同時,又帶來了如何保証各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質量的同質化問題。

在鄭小莉看來,醫教協同,就要做到醫教為培養優秀臨床醫學人才而共同努力,注重學校與醫院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密切合作。這需要明確醫學人才培養的使命與職能,將教學建設納入醫學院校整體規劃進行統籌,加強醫院在教育教學、臨床實踐等方面管理,激發醫院協同育人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同時,實現教學基地同質化建設。

“今年5月,西南醫科大學17名在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實習基地實習的學子,考研初試過線率100%,初試平均成績365.9分。最終,16人成功上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院校,1人拒絕復試調劑,擬明年再戰。”鄭小莉舉例道,學校這17名考研學子正是多年來醫教協同育人成果的一個縮影。

那麼,推進學校附屬醫院與基地醫院之間人才培養質量的同質化,加強“醫”和“教”兩個系統的協同,構建二者的聯動機制,西南醫科大學具體是如何做的?

“我們探索建立了‘五統一、六專項’的異域同質管理機制。”西南醫科大學分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副校長何濤介紹,“五統一”指院校間的統一的管理制度、質量標准、教學內容、教師遴選資格、考核評價。

“六專項”,則是指學校每年開展的六個專項活動,即:通過集中授課、教學查房示范、臨床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臨床骨干教師師資培訓﹔集中召開全校臨床教學工作會﹔常態化選派專家前往各臨床教學基地開展臨床教學基地檢查與巡回教學﹔定期開展臨床教學基地評估﹔開展實習生臨床技能競賽與OSCE考試﹔參與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申報、常態化的教學比賽。

近年來,學校還建立基於信息技術的質量同質化提升機制,通過“虛擬教研室+遠程教學中心”,開展學校、附屬醫院與教學醫院之間的異域同步教研活動。另外,近年來學校與直屬附屬醫院、基地醫院之間建立了醫教研全面合作關系,通過共同設立聯合科學基金,協助基地醫院科研能力提升﹔遴選臨床基地醫院醫師為兼職研究生導師,開展聯合研究生培養﹔建立學科對口幫扶機制等一系列舉措,助推了基地醫院在教學、科研、醫療、學科、管理等全方位協調發展,並進一步促進了學校與醫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協同。

何濤說,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各基地醫院的一體化管理,為其教學質量同質化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70余年來,西南醫大的校友遍布各地市州醫院。“據統計,在地市州醫療機構中約有40%的骨干人員是我校校友,”何濤說,校友們對母校的認同感以及為培養下一代醫學人才的責任感、使命感使得他們成為所在醫院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成為維系和促進學校和直屬附屬醫院、基地醫院醫教協同共同體發展的情感紐帶,這種滲透於共同體中的情感粘合劑,使得共同體的氛圍和諧而友善,進而為醫教協同共同體的運行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生態。

促進“醫教研”協同 引領教學醫院高質量發展

教學醫院在培養一批又一批醫學人才,醫學人才也在“反哺”教學醫院的發展進步。

22年前,綿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與西南醫科大學形成合作,成為其教學醫院。談及最初與學校的互動,醫院副院長張潤峰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此前,醫院曾有患者患上其他疾病,醫院不得已將患者轉移到其他地方治療。老一輩的院領導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強醫院其他專科能力,很快,醫院主動聯系上學校,於2001年7月挂牌成為學校教學醫院。

張潤峰介紹,在學校的支持下,醫院實現了本科生在理論教學、實習教學方面的培養和研究生人才培養。共同培養了本科理論教學學生200余人、實習生2500余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師250余人,護士規范化培訓人數100余人,培養碩士研究生43人。

除了培養人才,醫院也在持續留住人才,並通過人才促進醫院的發展。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院已共計錄用學校250余名畢業生,其中碩士研究生99人(其中20人是協同培養的研究生留院工作),均已成長為醫院教學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通過人才培養及引進,為醫院學科建設提供人才支持,推動了醫院的學科建設,目前該院擁有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5個,省、市級重點學(專)科37個。近年來,醫院還完成教改課題立項13 項,科研立項共1200余項,SCI文章90余篇,發表核心論文220余篇。 醫院也逐步從單一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發展成為一所以腦系和老年醫學為特色的三級甲等醫院。

在張潤峰看來,這些年來,醫院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臨床醫學人才和科研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隊,建立了良性循環的人才培養機制。“有了優秀的醫生、優秀的科研人員,才會有高質量的診療、優質的醫療服務和不斷突破的科研成果。”(徐慶)

來源:封面新聞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