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時政

院士專家:沒有芯片就沒有中國未來的現代化

2023年11月03日09:5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沒有芯片就沒有中國未來的現代化

  “毫不夸張地說,芯片就是現代技術的驅動力,沒有芯片,就沒有中國未來的現代化。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個性化醫療等在內的多個領域未來數字化和智慧化的發展,都離不開芯片。”在講台上給出這一論斷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電子學院院長彭練矛。

  10月31日,2023年當代杰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辦,彭練矛和另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常凱,圍繞活動主題“從芯突破 創見未來”,結合自身奮斗與成長故事,講述我國在芯片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最新進展與成果,激勵澳門科技界人士特別是青少年厚植愛國愛澳家國情懷,樹立科技夢想、投身科技事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大家知道摩爾定律嗎?”講台上的彭練矛向觀眾提問。

  彭練矛解釋道,摩爾定律是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在1965年提出的,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作為芯片中最重要的部分,晶體管在1947年由貝爾實驗室發明,此后晶體管便替代真空電子管制造電路,使得摩爾定律按照線性方式繼續擴展,算力的需求基本按照線性方式增加。

  變化出現在2012年。在這之前,算力每24個月翻一倍,后來轉變為3-4個月翻一倍,2019年后發展到兩個月翻一倍。今天,人們對算力的需求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提升。

  “半導體集成電路目前的發展已經趨向飽和,一代和一代的差別日益縮小,隻有靠新材料、新架構才能使其性能大幅提高。”彭練矛說。在他看來,如何支撐算力快速發展的需求,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未來是否能夠真正跟上發展步伐。對我國而言,當前最缺乏的不是一般的半導體操作人員,而是真正能夠改變現狀的領軍人才。

  “半導體在人工智能、移動通信、雲計算、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均佔支撐性地位。”常凱以汽車行業為例說,雖然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汽車制造大國,在智能網聯汽車規模應用方面擁有領先優勢,但對於自主研發芯片的需求非常迫切。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傳統油車的底盤、發動機、引擎等部分是制造一輛汽車最具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如今的汽車則以電動機、電池和自動駕駛為關鍵技術支撐。常凱進一步解釋道,目前的新能源汽車,一輛汽車上要使用1000-2000塊芯片,佔整個汽車成本的40%,這些芯片包含很多類型,比如主控芯片、功率芯片、模擬芯片等。即便是傳統燃油車,每輛車也會使用600-1000塊芯片。

  “盡早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對於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刻不容緩。”常凱鼓勵更多青少年積極投身這一領域。他也相信,在政府的支持與高度重視下,通過若干年努力,中國可以在芯片行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瑞璇 記者 邱晨輝)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