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條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示范線啟動

自動駕駛車輛站台。
成都市龍泉驛區投用的自動駕駛車。
編者按
科技成果轉化是今年成都市科技創新工作的“一號工程”。7月,《成都市進一步有力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印發,提出28條具體政策措施,解決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臨近年底,成都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面有哪些新政策、新思路、新進展?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天府新區、龍泉驛區等地,從一個個切片中感受科技創新的成都力量。
新啟動
●此次投放的自動駕駛車輛,達到L4級自動駕駛水平,在城市道路上可實現自動駕駛
●龍泉驛區共打造了4條、總長約55公裡的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運營線路
10月30日,成都市龍泉驛區東安湖公園,全省首條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示范線啟動,標志著龍泉驛區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運營全面啟動。
全省首條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示范線由龍泉驛區和東風悅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行,共投入20輛自動駕駛接駁車和16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探索“車+路+雲+站+場”的公共交通服務新模式。加上此前已開行的14輛自動駕駛車輛,龍泉驛區共打造了4條、總長約55公裡的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運營線路。
達到L4級自動駕駛水平 配備安全員隨時接管車輛控制權
記者在現場試乘時見到,此次投放的自動駕駛車輛,配備了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以及自動駕駛的軟硬件設備,達到L4級自動駕駛水平,具備障礙物識別、紅綠燈識別、超車等各項能力,在城市道路上可實現自動駕駛。
“按照現行交通法規,在公開道路上行駛,自動駕駛汽車必須配備安全員。”車輛安全員徐立勇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安全員不會觸碰方向盤及油門、剎車踏板,遇到緊急情況時,車輛會自動避讓或緊急制動,但安全員需要集中注意力,專注於車輛的運行狀況和實時路況,處置突發情況。當安全員輕撥方向盤或踩剎車時,可隨時接管車輛的控制權,將自動駕駛狀態切換為人工駕駛狀態。
“此前,龍泉驛區已開行的14輛自動駕駛車輛,由龍泉驛區聯合中植一客、神龍、通廣網聯等本區企業共同研發制造。”龍泉驛區汽車產業發展局副局長駱安琪介紹。圍繞交通、生活、工作、娛樂休閑等場景,龍泉驛區的4條自動駕駛測試示范運營線路包括東安湖環湖觀光線路,總長11.2公裡,為市民提供東安湖體育公園的觀光旅游體驗服務﹔汽車智創活力港地鐵接駁線路,起點為汽車智創活力港,終點為書房地鐵站,往返總長18.8公裡﹔沃爾沃工廠地鐵接駁線路,往返總長19.4公裡,為市民提供地鐵到工業區通勤的體驗服務﹔中德測試場環線,總長5公裡,為車輛測試等活動提供服務。
“目前,運營示范線還處於測試階段,預計今年底對市民開放。”東風悅享戰略客戶部總監李輝說。
打造無人售賣車等應用場景 助力自動駕駛跑出“加速度”
示范線的啟動只是起步。東風悅享的西南總部及智慧出行創新中心項目已落地龍泉驛,將分階段建設基於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路、雲、站、場示范樣板場景,區域創新中心、多交通模式整車及產品研發基地、產學研融合基地、創新場景示范基地、文化產業發展基地。
近年來,龍泉驛區把智能網聯汽車作為主攻方向,建成投運中德智能網聯測試基地,累計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390公裡,率先探索出台低速無人車示范運營管理規范,形成規模化的車聯網基礎設施,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運營創造了優良土壤。
同時,龍泉驛區利用區內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依托40個具備感知能力的路口、140公裡蜂窩車聯網覆蓋道路,全域推送紅綠燈網聯信息,初步實現“車路協同”。
除交通出行外,龍泉驛區還在東安湖體育公園打造無人清掃車、無人售賣車、智能觀光車等應用場景,構建起集整車制造、智能零部件生產、仿真測試驗証、標准制定、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於一體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助力自動駕駛跑出“加速度”。
新政策
四川天府新區發布“成果轉化20條”
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最高1500萬元資助
日前,四川天府新區印發《四川天府新區關於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該措施以支撐四川天府新區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為目標,按照“供給是基礎、吸納是關鍵、平台是支撐、對接是重點、金融和機制是保障”的整體思路,分6個板塊提出20條具體支持條款,形成覆蓋科技成果產出、熟化、對接、轉化、孵化全流程的政策體系。
措施中的支持都是“真金白銀”,將為科技創新項目提供5萬元到最高1500萬元的資助。尤其是新近投用的成都科創生態島創新轉化平台,天府新區將對入駐機構給予不低於50%場地租金補貼,舉辦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活動,提供最高10萬元資助。
四川天府新區科技創新和人才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新區推出“成果轉化20條”新政,既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也是進一步優化完善天府新區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的必要舉措,天府新區將錨定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的目標,加快推動新區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發展動能。
新落戶
新一代“諦聽”多功能AI數據集落戶成都超算中心
用人工智能算法助力地震監測研究
近日,新一代“諦聽”多功能AI數據集正式落戶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下稱“成都超算中心”)地震大模型創新應用聯合實驗室。
新一代“諦聽”多功能AI數據集是“諦聽”地震學數據集2.0版本。
“諦聽”地震學數據集是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研發的大型地震學數據集,以及在此基礎上訓練的人工智能模型,於2022年正式對外發布。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地震信號識別上展現出巨大潛力。”“諦聽”科研團隊相關負責人趙明博士介紹,科研團隊將2013年至2020年間的震相觀測報告和國家測震台網數據備份中心的數據,進行清洗和脫敏處理后,建立了“諦聽”地震學數據集,“該模型可以為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開展地震檢測、震相拾取、初動極性判別、震級預測、地震預警和強地面運動預測等數據驅動型的地震學研究提供高質量的標准數據集。”
成都超算中心副總經理、高性能計算部部長鄭亮介紹,目前“諦聽”是全球規模最大、樣本標注質量最高、標簽類別最為齊全的地震學標注數據集之一,處理、分析這些海量數據,需要高性能算力。成都超算中心每秒10億億次計算能力,能為“諦聽”這樣的重大研究提供算力支撐。
鄭亮表示,“諦聽”落戶成都超算中心地震大模型創新應用聯合實驗室將促進人工智能算法在地震學領域的開發、測試、應用,並推動人工智能算法在地震監測預報業務中的進一步落地應用。(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蒲南溪 王國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