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11月6日至7日在重慶舉行
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

10月3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有關情況。發布會介紹,此次大會定於11月6日到7日在重慶舉行。
同時,在回答成渝地區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有何舉措時,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鄭備說,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2萬家。
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 300多名重要外賓出席
會上,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廣軍介紹,根據安排,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定於11月6日到7日在重慶舉行。本次交流大會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重慶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支持單位。
大會以“共建創新之路,同促合作發展”為主題,圍繞政府間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產業創新發展、科研范式變革、未來醫學、開放科學及大數據等議題,設置開幕式暨全體大會、“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部長會議、主題活動、圓桌會議及成果展示5大板塊,10場主要活動。大會堅持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將發布重要成果報告,啟動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的重要舉措,發出開放合作、攜手發展的共同心聲。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安疆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大會的籌備情況。一是強化統籌聯動。建立了由科技部和川渝兩省市牽頭、國家相關單位參與的大會組委會、籌委會,成立了相應的工作組,並且針對每項活動都制訂了專項方案,緊盯節點,突出重點,精心籌備。二是廣聚專業嘉賓。目前已經邀請到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300多名重要外賓出席,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外院士、專家學者、國外知名高校校長近40名。同時,國內院士、高校校長、科研機構、還有重點企業代表也將參會,積極深入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三是全力服務保障。精准制訂嘉賓“一對一”接待方案,精心做好會場會務、餐飲住宿、交通保障、安全保衛等各項工作。此外,還面向高校招募了約240名專業志願者參與服務。
建設科技創新中心
去年川渝共研發首台套產品182個
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鄭備,回答了在成渝地區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建設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舉措。鄭備說,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2萬家。
據介紹,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等國家部委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和重慶市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四個面向”,全面深化科技合作,主要從四個方面共同著力。
一是強化創新平台的共建共用。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資源,高起點謀劃創新體系,協同推進西部科學城、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1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5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在川渝落地建設,有的已經產出了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成果,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天府、金鳳等省級實驗室挂牌運行,創新策源的功能不斷增強。
二是強化科技攻關同頻共振。突出原創性、引領性攻關,注重從源頭上、基礎上解決共性技術問題,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創新合作計劃,合力增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去年,川渝共研發首台套產品182個,3項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三是強化創新主體協同共育。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先行先試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和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大力培育高精尖特企業和“隱形冠軍”,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川渝已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4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均超2萬家,呈現出科技創新體集群引領帶動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
四是強化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深化科技創新交流合作,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協同創新,高水平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09個、引才引智基地108個,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正不斷在川渝匯聚。(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吳陽 北京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