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筑牢生命屏障 護航雨城高質量發展

——雅安雨城區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綜述

2023年10月31日18:08 | 來源:雅安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筑牢生命屏障 護航雨城高質量發展

2020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2021年6月22日,在全國第一次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會議后,雨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安排部署成立雨城區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下設普查工作專班,負責普查日常工作。

  如今,雨城區高質量完成了普查工作每個階段(普查、調查、綜合評估與區劃、成果應用)的任務,並從中探索出符合雨城實際,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做法。

  積極探索

  普查高質量推進

  雨城區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成立以后,全區按照邊學習、邊培訓、邊指導、邊推進的方式,從應急管理部門開始,率先開展普查工作。

  堅持謀劃“一盤棋”,下好“先手棋”,雨城區“弈活”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的“全盤棋”。

  為了下好“先手棋”,雨城區建立了由上至下體系完備、責任明晰、對接高效的網格式普查組織體系。同時,雨城區採取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協同推進、分工落實的模式,會同住建、交通運輸、自然資源、水利、氣象、林業、地震等涉災行業部門抓好普查階段全領域、多方位的調查工作。

  鏡頭回到2021年10月,走進雨城區普查辦,一張結構框架完整、責任明確清晰的作戰圖躍然入目,桌上成堆的資料及大量數據折射出工作人員的辛苦。

  “雖然累,但完成工作的那一刻,我們的內心充滿成就感。”回憶工作經歷,普查辦工作人員張澤說。2021年12月,雨城區圓滿完成了2408個普查點位的調查任務。區普查辦工作人員大膽創新,在實踐與理論的碰撞中摸索出屬於雨城區的風險普查經驗。

  推進普查工作以來,雨城區堅持高站位“看”、高效率“抓”、高標准“推”,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調,厘清第三方責任,規范工作流程、充實專業力量、強化專業培訓、提高普查效率,事事有人管、項項有人抓,打出“組合拳”,形成強大合力。

  在此期間,雨城區各行業部門,在充分論証的基礎上,部分行業部門聘請有能力的第三方技術支撐單位,確保標准對標對表,保証數據可靠性。普查期間,多次召開參與部門、調查對象業務培訓會,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切實動員,確保每一名填報人員都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各項技術規范、工作方法及軟件使用方法等內容,充分保証普查數據質量。

  風險普查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雨城區普查辦充分發揮牽頭管總作用,與各牽頭部門和鎮街加強協作,充分利用各單位技術力量、人力資源等優勢提供“本地化”服務,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引入第三方機構技術支撐團隊,根據雨城區實際進行技術指導,提供最優解決方案。

  雨城區普查辦不斷強化宣傳引領,制定風險普查宣傳計劃和方案,採用微信公眾號、LED大屏幕、宣傳畫冊、手冊等線上線下宣傳媒體,積極開展風險普查宣傳,在辦公場地內進行挂圖處理、陣地打造,如專辦組人員構架、行業責任人、工作細則等,營造濃厚的風險普查氛圍。據統計,普查期間,雨城區共印發橫幅13條,宣傳畫冊200余份,宣傳手冊近1萬份,制作宣傳視頻10余條。同時,通過舉辦專題培訓,強化風險普查宣傳教育,全區參與風險普查培訓人數達千余人次,充分調動、提升了干部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災害防治意識。

  全面調查

  摸清風險隱患底數

  10月26日,雨城區普查辦,存放著所有普查工作資料的檔案櫃很顯眼。“如今普查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各個小組要把普查工作開展以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就像普查辦在調查階段做的那些工作一樣。”張澤介紹,“我們按照災種和鎮(街)類別進行歸檔,形成獨特的‘普查檔案室’,切實做到工作留痕。”

  為了確保普查調查工作質量,雨城區普查辦認真做好普查工作總結,根據各地實際查缺補漏,探索方法途徑,發揮模范作用,傳授普查經驗,有效推進普查工作開展。

  排除萬難、積極探索。張澤介紹:“我們堅持邊普查、邊總結的原則,不斷總結全區普查調查工作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形成了可探索的雨城模式,也為全區及時深入推進綜合評估與區劃工作鋪好了路、搭好了橋。”

  如今,《雨城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綜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新鮮出爐。

  “我們採取的是‘區普查辦全局統籌+各鄉鎮積極配合+專家團隊內部評審+第三方技術團隊匯總成果’的工作模式。事實証明,這種工作模式是促進綜合評估與區劃取得成功的關鍵。《報告》明確了全區‘兩高一低’區域,即高隱患區、高風險區和低減災能力區。雨城區自然災害重點防治區,結合雨城區災害防治現狀與規劃要求提出相關建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張澤說。

  “雖然綜合評估與區劃工作已完成,但最終還是要落到應用上。”對於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易發的地區,雨城區普查辦和第三方技術支撐團隊的技術人員繪制“三圖”(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現狀圖、防治圖和疏散圖),雨城區結合“三圖”編制出“一案”(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三圖一案”,切實為當地群眾生命財產立下保障牌。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8大行業針對自然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區完成“三圖一案”成果入庫應用,實現臨災應急響應及時、快速高效。

  普查的目的在於成果應用,普查的效益也體現在成果應用。下一步,雨城區將進一步把普查成果運用到應急管理相關應用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等多個領域,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到“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進一步強化工作落實,著力提升全區防災減災能力。

  當下,風險普查已是常態化工作,無論是面臨新的挑戰,還是實踐檢驗,雨城區將始終秉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勇往直前的工作態度,扎扎實實做好普查工作的每一步,推動成果在各層面、各領域的應用,提升社會治理整體效能,護航雨城區高質量發展。(雅安日報記者 石雨川)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