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探索加強文化生態保護
為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打樣”

手指翻織,針線穿梭,鮮艷的羌繡紋樣一點點“躍”上綢布……10月25日,理縣桃坪羌寨的羌繡館裡,囍悅藏羌繡專業合作社非遺工坊負責人張居悅邀請羌繡非遺傳承人,在工坊的展示銷售體驗基地進行活態展示。
今年,囍悅藏羌繡專業合作社非遺工坊入選2022“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張居悅也入選首批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名單。
10月上旬,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在阿壩州舉行。阿壩州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加強文化生態保護,維護文化生態系統平衡和完整,探索出“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及活態傳承”的“阿壩模式”,為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打樣”。
“三保護”
四級非遺名錄總數位列全省首位
10月25日,汶川縣映秀鎮,制茶師蔣維明在“茶祥子”茶坊裡炒茶制茶。作為州級非遺項目“西路邊茶(藏茶)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傳承人,蔣維明的“茶祥子”也成為“絲路非遺保護傳承示范基地”。
在阿壩,體現非遺傳承的不只是茶香。被稱為“石砌建筑典范”的藏羌碉樓村寨、“中國圈舞活化石”的鍋庄、“復音孤島”的岷江上游藏羌多聲部以及流傳於草原和山谷的格薩爾英雄史詩等,組成了豐富多彩、形態多樣的民族民間文化。
立足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阿壩州一直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2008年10月授牌成立的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后重建精神家園重大工程的一部分,在阿壩州內,主要以茂縣、汶川縣、理縣為主體,兼及毗鄰的鬆潘縣、黑水縣。2019年,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式升格為全國首批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之一。
“高質量推進保護(試驗)區建設,是阿壩州非遺文化保護探索的縮影。”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科長郎幸表示,目前,阿壩州已有世界級非遺項目4項,國家級非遺項目20項,省級非遺項目101項,州級非遺項目552項,四級非遺名錄項目總數位列全省首位。
“一傳承”
延續文化生態基因發展經濟效益
此次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經驗交流活動,吸引了西部地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單位、各省(市、區)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近130人參加。參會人員走進汶川縣、理縣、茂縣,實地感受非遺街區、桃坪羌寨、中國古羌城等地,感受“非遺在阿壩”的傳承魅力。
“阿壩州的文化保護氛圍非常好,特別是非遺產品,都讓人覺得充滿巧思,既展示出羌族文化特色,還兼具現代感和實用性。”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工作人員王蓉認為,阿壩行讓她看到了“非遺+旅游”的優秀樣本和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全新路徑。
在做好保護傳承工作的同時,阿壩州不斷探索新路徑,延續文化生態基因的同時,發展經濟效益。如今,僅羌繡產品年產值就達上千萬元。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在阿壩是一幅幅可見的實景。
“我們正在機制建設、項目開展,以及活動策劃、隊伍組建、陣地建設、平台搭建上做文章,不斷夯實文化保護成果。”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陳順清表示。(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杜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