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麻柳刺繡喜獲最佳非遺“文創”獎

10月12日至16日,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辦。經過3天的現場競技,廣元朝天區麻柳刺繡非遺傳承人王心萍創作的《喜鵲鬧梅》、黃維林創作的《鯉魚躍龍門》榮獲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安靖國際刺繡藝術節最佳非遺“文創”獎。
據了解,麻柳刺繡以主產地朝天區麻柳鄉得名,是廣泛流傳於朝天區麻柳鄉一帶的民間刺繡藝術,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柳刺繡作品多數是各類日常生活用品,題材為生活所見、所想的事物,山水樹木、虫魚鳥獸、人物花草皆可入繡,內容十分豐富。作品針線綿密、色彩鮮艷、組合巧妙,通過對人物、山水、動物、花卉的夸張、概括、變形而形成特殊的裝飾語言,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朴素的美學思想,既是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記錄社會發展的典籍,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2008年6月,麻柳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麻柳刺繡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8年5月,麻柳刺繡被列為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因麻柳刺繡而出名的麻柳鄉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傲立於雪中的紅梅象征著生活紅紅火火,而樹枝上的喜鵲則是向人們預報著喜事即將來到……”今年23歲的王心萍介紹,喜鵲和梅花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也是征兆吉祥的刺繡主題。《喜鵲鬧梅》整個紋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寓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王心萍的母親張菊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麻柳刺繡傳承人,她的刺繡作品《菊花圖》《蘭花圖》等出口新加坡,《花卉枕頭》《蜻蜓荷花手巾》被四川省民間美術館珍藏。2013年,第四屆成都國際非遺節,張菊花的作品榮獲“太陽神鳥”最佳參展獎。2021年,麻柳刺繡參加首屆川渝繡活大賽,分別獲得金獎、銅獎、優秀獎……
在王心萍的記憶裡,母親手上隨時都有針線活,大到被面、小到手絹,花鳥虫魚,栩栩如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間,麻柳刺繡藝術在王心萍的心裡扎了根。
9歲時,王心萍就拿起了繡針跟著母親開始學習刺繡。“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不會用頂針,每一次手指都被扎得鮮血直流。”學習刺繡的辛苦並沒有讓王心萍放棄,她愈加熱愛刺繡,一有空她就努力學習。很快,她便掌握了麻柳刺繡的各種針法技巧,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年輕“繡娘”,並於去年成功申報區級麻柳刺繡傳承人。
《鯉魚躍龍門》的創作者黃維林也是張菊花的“得意門生”之一,2012年她從外地嫁到麻柳鄉,看到麻柳刺繡后十分喜歡。在張菊花的帶領下,她加入學習麻柳刺繡的隊伍,心靈手巧的黃維林僅用1年時間,便實現了從幫老師穿針引線到單獨完成繡品的轉變。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麻柳刺繡,傳承發展麻柳刺繡。”王心萍和黃維林說,繡女們匠心傳承的決心和毅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周邊人,她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麻柳刺繡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一定會世世代代傳承、延續下去,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冉金鷺)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