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宜賓屏山馬湖府古城

42棟古建筑“搬到”這裡煥然重生

2023年10月13日08:1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42棟古建筑“搬到”這裡煥然重生

馬湖府古城。

承恩門。

萬壽觀。 本文圖片均由馬湖府古城提供

  這個中秋國慶長假,位於宜賓屏山書樓鎮金沙江畔的馬湖府古城正式開園,推出沉浸式演藝、非遺展演、美食體驗、彝族文化展示館等迎接絡繹不絕的游客。

  這是一座“搬”過來的重生古城。作為四川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地面文物遷建工程,古城中42棟宋、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古建筑,都是為了支持向家壩水電站建設,從水庫淹沒區內拆卸后搬遷到此,再按原樣修建而成的。

  青磚灰瓦、翹角飛檐,記錄著歷史,承載著鄉愁。走進馬湖府古城,也進入了一座鮮活的川南古建筑“博物館”。

  四川最大規模地面文物遷建工程,一磚一石、一木一梁逐一編號

  走在馬湖府古城中,有一種獨特的“新舊交融”的神奇觀感:新,是因為它誕生在這裡不過幾年的時光﹔舊,是因為這裡的42棟建筑,都來自宋、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歷經時光磨洗,留下歲月痕跡。

  而這些古建筑原本所在地,是從這裡沿著金沙江朝上游前行幾十公裡處。如今那裡已成為向家壩水電站庫區,沉入水底。

  故事,還要從2006年說起。那一年,向家壩水電站開工建設,屏山老縣城和周邊5個鄉鎮都將成為淹沒區。由於屏山縣地處川滇交界,位於水運要道金沙江畔,獨特的歷史底蘊和區位優勢,讓這裡在過去很長時間裡都是輻射金沙江沿岸四川、雲南兩省的重要商貿市集,因此也留下了多個朝代修筑的古建筑,文化樣態多元、數量豐富,具有珍貴價值。

  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存,四川省文物局牽頭,省市縣多方合力啟動屏山縣文物搬遷工程,這也是四川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地面文物遷移保護項目。

  如今走進馬湖府古城,42棟文物建筑種類多樣,祠廟、民居、石刻、橋梁、城門、牌坊、古井等交匯而立。如此大體量的建筑群,要實現整體“搬家”,談何容易。尤其是對於古建筑來說,要實現按原樣復建,細致到需要讓每一塊磚都回歸到本來所在的位置。

  在拆卸過程中,專業施工人員嚴格按照相應規范,將拆卸下來的每一塊磚石、每一片瓦、每一段木頭逐一編號。僅幾座城門洞,拆下來的石頭就堆積如山,這些條石,外觀看上去大同小異,工作人員根據卷門、牆基等不同位置做了不同的標識牌。

  在遷移保護的建筑中,禹帝宮是一處明代修建的會館建筑,正殿高大巍峨,氣勢雄偉。大殿中有4根石柱,浮雕著文雀、蟠龍等瑞獸。這4根石柱,每根直徑75厘米左右,高約10米,重達50噸以上,其上還刻有水文標志4個,這些標志忠實地記載了清代金沙江一百多年來歷次洪峰,具有重要的水文科學價值,為修建向家壩水電站提供了一手水文歷史資料。要把這些石柱完整地拆下而不摔斷,施工難度頗高。為此,施工人員先行將石柱固定,再拆掉大殿梁架、穿枋等木質結構,這才使用大型吊車將石柱邊支撐邊慢慢吊放,避免石柱突然缺乏牽引力倒地摔斷。

  2012年電站蓄水前,按照方案設計的古建筑完成全部拆卸搬遷,拆下來的文物構件統一運送到書樓鎮臨時修建的庫房中保管。在漫長歲月中,一些木質結構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一些水蝕、虫蛀等破壞。易地搬遷過程,也是對古建進行修繕與保護的過程。從2012年拆卸到2016年馬湖古城正式動工重建,文保人員根據古建修復的原則,前后花了4年時間,將原有拆卸下來的材料進行清理、修復。再根據圖紙編號,每一塊磚、每一片瓦一一復原,讓馬湖府古城在書樓鎮金沙江畔“重生”。

  為何重建后的古城,命名為“馬湖府古城”呢?這並非一個新名字,而是追溯一段歷史。“根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公元239年蜀漢后主劉禪在屏山地區設置馬湖縣,歷史沿革中又先后改設馬湖州、馬湖路、馬湖府等,直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裁馬湖府保留屏山縣,這個名稱才退出歷史舞台。”屏山縣歷史文化專家告訴記者。

  鮮活的“古建博物館”,見証多元文化交融

  綿延發展中,歷朝歷代對馬湖府古城裡的建筑多次進行重建重修,尤其是明清“湖廣填四川”,多元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寺廟與會館林立的格局。

  走進“重生”的馬湖府,寺廟、會館、祠堂、民居、古井、古橋林立相望,無聲訴說著屏山深厚歷史底蘊,也成為一座鮮活的宋、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多種文化形態建筑物共生的“古建博物館”。

  古城外圍,迎江門、翙鳳門、承恩門三座城門保存完好,巍然矗立、風華依然。靖邊樓雖殘存,僅留門洞。據當地歷史文化專家介紹,這些城門洞為拱券式與過梁式結合,是元代以前的過梁式城門向明清時期拱券式城門過渡的一種形式,堪稱中國建筑和城市史較為重要的實物遺存。

  其中西門翙鳳門(翙鳳,意為鳳凰展翅),城樓飛檐翹得很高,曲線優美,給人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以前,這裡是縣城的水陸碼頭,堆集有運出去的山貨,也有停靠在岸邊等待卸載洋油、洋釘、布匹、瓷器等的貨船。”馬湖府古城運營方、屏山縣宇客文旅相關負責人介紹。

  古城之中,華麗恢弘的萬壽觀引人注目。據悉,萬壽觀修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神宗時期,是一處道教場所。如今的萬壽觀隻存玄帝宮殿一座,大殿平面略呈方形,為重檐歇山頂式屋面,斗拱不僅出檐深遠,而且相互勾連,極具氣勢。

  特別的是,全殿均用楠木構造,尤其是正殿中高大的金絲楠木立柱非常壯觀,需要兩個人才可以合圍。

  明成祖朱棣修筑紫禁城時,命人四處尋找優質楠木,在宜賓屏山縣發現了形態粗大、質地堅硬的金絲楠木,便令人砍伐后通過中都河運到金沙江,再由金沙江經長江運出蜀地達南京等地,再經京杭大運河,最后抵達北京,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紫禁城。有專家認為,萬壽觀的金絲楠木或許正與故宮的金絲楠木來自同一地點。

  由於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發達的水運交通,在明清時期,馬湖府古城是輻射川滇兩地的一個商貿集散地,商賈雲集,富庶人家眾多,也留下了頗多修筑華麗的民居。

  清朝時期“湖廣填四川”移民大遷徙中,不少外地家族來到屏山。其中,祖籍江西的凌氏一族在這裡安居樂業,逐漸發展為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在這裡的42棟古建中,不少與凌氏一族有關,包括凌家老房子、凌家祠堂、凌家大院、凌家作坊、凌家貨棧等。其中,現存的凌家祠堂為民國時期建筑,由三進四合院組成,以青磚、石、少量木材構筑而成,兼有典型的西式建筑風格。

  屏山自古以來,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與凌家大院緊挨著的是建於明朝時期的新安平夷長官司衙門。平夷司是馬湖府四大土司之一,王氏族人一直世襲平夷司長官職位,直至1906年因無人承襲而自動消亡,歷經500多年,是屏山彝族土司文化的見証。

  在馬湖府古城中,還有一座頗為神秘的古建筑——員外府。至今,人們依然不知道這座建筑的主人是誰。

  員外府建於清道光年間。從建筑形制來看,這是一處三進四合院建筑群,包括門廳、過廳、南北廂房、堂屋、廊道、后院書樓、繡樓等多個組成部分,光是天井都有7個,單體建筑多達12棟,建筑總面積2120平方米。

  如此奢華的建筑群,隻有望族家庭才能負擔,因此當地人們猜測這是一個員外舉家外遷來到這裡的。平日裡,這裡的大門幾乎緊閉,家中下人採買都是從側門進出。后來,不知什麼時候,員外府中的人突然一夜之間全部搬走,再也沒回來過,留給后人無限猜想,人們也將這座建筑命名為“員外府”。

  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讓珍貴文化遺存“走入”生活

  10月1日,馬湖府古城開園儀式舉行。沉寂許久的古建筑群,重新走入人們視線,尤其是在沉浸式演藝中,讓游客感受“古風新國潮”。“長假期間,平均每天接待游客數量超過一萬人次。”宇客文旅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屏山縣大力推動文化旅游發展,挖掘特色文旅資源,將馬湖府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旅開發作為重點項目,圍繞“古城活化更新”理念,完成了古城道路、牆面、綠化等風貌改造,並引入文博、藝術、書店、美食、非遺、民宿等業態,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標。

  曾經的新安平夷長官司衙門,如今已成為土司文化體驗館,也在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館中,通過實物和資料,講述屏山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以及與外界的互聯互通,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同時,古建文化館和民俗文化館也在加速推進中,通過不同主題展現馬湖府古城的厚重歷史和前世今生。”該負責人說。

  其中,在古建文化館將重現那段42棟建筑物整體“搬家”的獨特歷史,一批珍貴老照片也將與觀眾見面。而民俗文化館,則將集中展陳集江水文化、航運文化、土司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於一體的馬湖府人文歷史風情。

  修筑於清代的凌家老房子,則開發成為精品民宿——馬湖別苑。據介紹,這裡總面積4350平方米,共有40多個房間,院落深深、布局嚴謹,青磚灰瓦、雕梁畫柱,都彰顯著當時的審美理念。在這裡,可靜臥聽雨,也可憑欄讀書,感受悠閑愜意慢時光。

  由於向家壩水電站的建設,原本奔涌狂放的金沙江,在這裡卻展現出另一番風姿——高峽險峻、平湖靜謐。新增打造的水上畫舫項目,則讓游客可以充分感受高峽平湖的大美風光。“接下來,我們還將持續推進古城活化利用,引入更多豐富業態和體驗。”該負責人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