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川山海情①丨“組團式”幫扶教育扎根黑水 “輸血”和“造血”並舉
“以前我很內向,不愛說話,現在我變得很開朗,學習上也更加積極,英語成績從原先的20多分增長到現在的50多分。”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中學校高二的學生蘇拉拉木說。記者見到她時,蘇拉拉木與同學正在操場上聊天,這一幕與她入學之初的孤僻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高二1班的蘇拉拉木(右)與同學(左)正在操場上愉快地聊天。李露萍攝
蘇拉拉木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隻有奶奶和正在讀小學的弟弟,由於家距離學校有2個小時的車程,她每月隻能回家一次。來自浙江省支援幫扶的英語教師馬逸了解上述情況后,特意陪同蘇拉拉木坐了2個小時的車去家訪,並為她的奶奶購買了一部手機,方便她們日常聯系,也借此架起她與家庭溝通的橋梁,改變了她的性格。
“馬老師來了之后,除了對我們在生活上的關心關懷,在學習中也會給我們很多幫助。讓我們增強英語基礎,我也從剛開始一句完整的英語句子都寫不出來,變成了現在能寫一篇完整的作文。”蘇拉拉木滿臉自信地介紹著自己現在的狀態。
蘇拉拉木的改變,是黑水縣中學校變化的一個縮影,這些都得益於“組團式”教育幫扶。2021年,在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的開篇之年,浙江為繼續加快推進浙川東西部協作工作,明確了浙江11個市62個縣與四川12個市(州)68個縣結對。
同時,為全面落實中央組織部、教育部等8部聯合印發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方案》文件精神,2022年8月,浙江省海寧市援派的4位教師與四川彭州援派的6位教師組成幫扶教育團隊,赴阿壩州黑水縣中學校進行對口幫扶。浙川搭好“四梁八柱”,堅持“輸造並舉”,注重“技管並進”,努力為當地打造帶不走的專技人才隊伍。
“黑水縣中學校始建於1960年,是黑水縣唯一一所高中,現有教師59人,現共有8個班、在校學生281人,過去的黑水縣中學在阿壩州內並不算條件和生源很好的學校。”黑水縣中學校校長趙杰說,自從“組團式 ” 幫扶教育團隊到來后,學校在管理方式、教學秩序、發展模式上大膽改革創新,建立健全10項學校管理制度,制定《班級量化管理細則》,嚴格執行《教師培訓制度》,提升了學校運行和師生管理的規范性,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了教師成長的內驅力。
據趙杰介紹,除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還為學生提供“精確化”選課和“多對一會診”式的“精准化”輔導,幫助學生適應新的高考制度,有效解決了學生學習散漫的問題。同時,學校制定教師三年培養計劃,先后派出3批共33名教師赴浙江海寧、四川彭州跟崗學習,並通過校內培訓、集體備課、小組研討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促進各科教師不斷突破傳統觀念、創新學科教研,提高教學質效。
“此外,我們以籃球和舞蹈為特色,大力投資基礎設施,重新建設了體育場和音樂教室,並成立了彩林文學社。”趙杰說,學校正努力創建以“文化為基礎、藝體為亮點”的特色培養模式。在一系列有力措施下,學校各項管理工作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校園面貌一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業成績有了較大提高,幫扶工作成效顯著。
黑水縣中學校學生在操場上打籃球。人民網記者 王洪江攝
馬逸說,為了讓孩子們提高成績,在每日的早讀時段,黑水縣中學校的學生都會被要求念誦一本由老師為班級整理的重點單詞和句型手冊,這種方法已經幫助班上約半數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有所突破。除了幫助學生,在教師隊伍建設上,針對黑水縣中學的教學薄弱點,幫扶團教師堅持“輸造並舉”,利用專題講座、課題研究等方式,加快學校的教資建設,並結對黑水本地教師,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指導結對徒弟參加各級教學比賽。
“2017年,我就開始任教,但學生們經常聽不懂我的課,有一段時間我甚至不想當老師了。”澤曉英是黑水縣中學的本地英語教師之一,但“教不會”黑水中學校的學生曾讓她倍感挫敗,隨著“組團式”教育幫扶老師的到來,她的苦惱迎來了轉機。“我們英語組的老師都是馬老師徒弟,他的課剛好跟我差一節,他上課時我先學習,然后通過借鑒再實踐。同時,他也會來聽我的課,及時指出問題,這種方式對我幫助真的很大。”
正在備課的英語老師澤曉英。人民網記者 王洪江攝
據了解,在2023年高考中,黑水縣中學校取得突破性成績:本科上線人數由2人上升至11人,本科上線率較2022年增加13%,創歷史新高。其中,藝體上線人數8人,且有5人被重本批次學校錄取,實現歷年錄取最好成績,打響了學校藝體特色發展的品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