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的笑容裡,嘉州續寫千年夢想——寫在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閉幕

九月的樂山,花團錦簇,溢彩流光。九月的樂山,金風颯爽,江流浩蕩。9月28日,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在樂山閉幕。600余位璀璨的曲藝群星,赴千裡之外來這場曲藝界最高規格的盛會,南腔北調的真情說唱,讓笑聲在這場大眾的節日裡更顯爽朗。
這是中國曲藝節首次來川。這片愛笑的土地,是綿延千年文脈的沃土,這方安逸的山水,流淌著幽默與浪漫的文化基因。當樂山悠久文化和現代旅游,與接地氣的文藝大家相遇,兩者迸發出續寫千年夢想的流量和能量。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馮鞏在開幕式上壓軸獻演,風趣的詩歌接龍出其不意地把樂山的美食、景點、地名穿插其中,抖出去的包袱都“響”了,猜出來的謎底竟在樂山人身邊。著名曲藝家姜昆在閉幕式上帶來代表作經典,《一仆二主》關照著當下現實生活,演了多少年,就讓觀眾笑了多少年。
國樂大師方錦龍猶抱琵琶跨界帶來“曲藝首秀”,國寶文物擊鼓說唱俑在叮當的演繹下活靈活現,它代表著曲藝人的前身,激蕩著回千年的夢想與初心。
相聲、京韻大鼓、粵曲等南北曲種,揚琴、清音等四川曲種,以及彝族說唱、藏族甘孜踢踏說唱等少數民族曲種接連登台,2000多名觀眾共享開幕式文化大餐。
著名相聲演員牛群在惠民演出中做主持,意外遇見了30年沒見的樂山老班長。《鄉村愛情故事》的主演趙海燕、閆光明從電視屏幕走到百姓身邊,用東北二人轉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李金斗、沈伐、李伯清、叮當、鞏漢林、李菁等曲藝名家輪番登場,從11歲到80余歲的曲藝薪火,在觀眾的掌聲裡傳承和接力。閉幕式演出上,一首飽含樂山元素的四川清音《峨眉山月》,用清麗的曲調和優美的唱詞讓在場觀眾仿佛看到了那輪峨眉山間月,看到了歷史帷幕下詩仙李白仗劍出川的背影。
有人追星成功,有人聽出共鳴。“我早在網上和電視上看過他們表演,這次現場看更喜歡了。”青年觀眾姜雪和朋友非常開心能在現場“偶遇”盧鑫和玉浩,兩位演員專門騰出位置,讓青年姜雪和朋友站在中間,拍照留戀。95歲的觀眾趙樹林坐在輪椅上,嘴裡還行仔細回味曲藝節目《果樹說話》的唱詞。“這個詞唱得好啊,特別真實,讓我回想起了當年在農村栽樹的場景。” ——老百姓的生活與創造永遠是曲藝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九大活動,曲藝大咖紛紛拿出絕活兒同台競技,為何這“台”三年一度的大戲搭在樂山?
有老朋友的厚愛,還有新朋友的期待。
“樂山有著最熱情的觀眾,他們懂曲藝,愛曲藝,這裡是曲藝的盛地。”著名相聲演員李金斗說他每次來這座城市,這裡的變化都令人欣喜,他願意來這裡,也愛來這座安逸之城。川渝一家親的文脈,流淌在重慶市曲藝團藝術總監、牡丹獎獲得者袁國虎心間,他如數家珍:“樂山有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川劇四大名丑周裕祥、還有我非常敬愛的戲曲導演謝平安……”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蘇州評彈演員盛小雲第一次來到樂山:“我一直知道樂山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四川曲藝是非常興盛的,諧劇和四川清音都有很高聲譽。”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認為,曲藝是離老百姓最近的藝術樣式之一,相信中國曲藝節在樂山的舉辦,能給大家帶來歡樂,也能對樂山建設文旅事業和四川的文化強省建設,都起到非常好的助推作用。“這是一次高規格、高水平、高質量、大歡樂的聚會。”
更有樂山的探索和努力,和四川面向未來的開放胸懷。
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期間,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也在宜賓舉行。樂山用實際行動,為四川文旅的“千裡江山圖”上,書寫下絢爛的一筆。
在四川這片廣袤多彩的土地上,生長著50多個曲藝種類。接過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旗之后,樂山市成立了曲藝事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力實施曲藝資源普查、創作扶持、陣地建設、市場拓展、人才培養等五大提升行動計劃。“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樂山市文聯主席羅國雄表示,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樂山圍繞曲藝關鍵性環節和薄弱環節制定了系列支持政策,打造了40個“樂山曲藝傳承發展基地”。
三年來,樂山積極舉辦活動賽事,結合本地深厚的文旅資源,創作和改編了《大紙坊》《峨眉山月》《白蛇前傳》等30多個曲藝節目,新創作的曲藝劇《月下春風》入圍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3名曲藝家成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的新會員,有近10個精品力作將會在本屆曲藝節上登台亮相。 “這些節目都會留下來,讓一代代樂山曲藝人展演和傳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步履不停。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曲藝藝術體現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其特有的統一性與包容性更展現了中華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不僅有傳承,更有創新。” 《峨眉山月》的詞作者馬平也創作了四川揚琴《大紙坊》,后者在9月26日的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節·“說唱新天府 禮贊新時代”四川省優秀曲藝節目展演一經亮相,便得到了各界好評。在他看來,這個節目用“非遺”加“曲藝”的方式說唱當地人文故事,這樣“背靠”文學,面向現實的曲藝創作,給予了傳統曲藝更加鮮活的生命力。“以曲藝表演的形式讓非遺技藝、曲藝藝術和城市記憶相得益彰,實現更好地傳承。”
曲藝節期間,基層一線曲藝工作者、全國各地曲協代表、曲藝研究者、管理者在中國曲協加強曲藝創作推進會上,一起交流經驗、分析問題、找出共識。“不能讓人才流汗又流淚。”“作品投入市場化驗,拿給觀眾檢驗,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繼續干。” “總想辦法往得獎標准強行貼標簽,小劇場觀眾是不會喜歡的。”擅長語言表達的曲藝工作者們在現場“妙語連珠”,其中不乏一些“辛辣”務實的觀點。
這門深植大地的藝術,金秋見証著耕耘后的收獲,南北曲藝交融,讓中國曲藝在新時代煥新。以承辦本屆中國曲藝節為契機,樂山正探索一條“曲藝+文旅”的跨界融合發展新路徑。
這個秋天,記住這段情緣,記住曲藝,記住樂山,記住歡樂。雙節將至,新的故事還在繼續。
“我們希望觀眾能在歡笑中愛上樂山這座城市。”出演曲藝節目《白蛇前傳》的演員鐘燕平直言,她因這場戲愛上了樂山這座城。樂山市文聯主席羅國雄表示,通過本屆曲藝節,樂山不僅想為當地曲藝事業發展孕育火種,更想以此為契機實現“曲藝”和“文旅”的跨界融合發展。
“以‘節’營城,最重要的是為樂山帶來影響力、關注度和流量。”樂山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借助中國曲藝節的影響力,樂山將推出一系列中秋國慶主題文旅活動:樂山市沙灣區啟動“沙灣好戲周”,將戲劇魅力串聯起整個假期﹔夾江縣在中國曲協“送歡笑”走進夾江展演活動后,推出《大魚》唯美國風音樂會、二十四伎樂《唐·宮樂宴》國風音樂會等精彩節目,助推中國曲藝節影響持續發酵。
樂山希望通過承辦中國曲藝節,推進曲藝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創形成傳承有序、特色鮮明、群眾基礎雄厚、文旅深度融合的曲藝事業發展新局面,為創建“中國曲藝之鄉”和“中國曲藝名城”奠定基礎。
樂山如詩,如今又加入了絲竹鼓曲的唱和。樂山如畫,如今又融入了笑聲的亮色。
曲藝人是這個時代說書唱曲人,生逢新時代,歌唱新生活,曲藝人有信心,讓絢麗的曲藝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觀眾的心坎上、笑容裡,綻放在大好河山每一寸土地上。
2026年,中國曲藝節,四川廣安見!
樂山觀察 牛萍 川觀新聞記者 李婷 曾小清 王晉朝 張紅霞 攝影 肖雨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