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四川人才工作存“四多四少”短板 政協委員這樣建言

2023年09月28日08:26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補短板,構建更有力的人才政策體系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堅實支撐。應進一步提高人才政策比較優勢,以更高層級研究制定開放力度更大、支持力度更大、吸引力度更大的政策體系。”在9月26日閉幕的省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章樂代表農工黨四川省委會發出呼吁。

  這次常委會會議圍繞“強化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協商議政。通過大會發言、分組討論等方式,與會人員踴躍發表意見建議,“優化政策體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之一。

  委員們指出,對標四川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的戰略使命,對標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的重要要求,對標四川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需求,四川人才工作面臨的形勢任務還比較艱巨。

  委員們從不同方面指出當前四川人才工作的“短板”:人才總量居西部地區前列,佔全省人口比例少﹔中低端人才多,高層次人才少﹔高校科研院所多,創新發明及就地轉化少﹔人才培養數量多,滿足需求的少。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四川人才總量佔全省人口比例約為13%,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3個百分點﹔2022年四川企業招引人才15.3萬人,其中,碩士、博士和副高職稱以上3.3萬人,約佔21.6%,但能攻關“卡脖子”技術的高精尖人才匱乏﹔四川雖然擁有普通高校137所、科研院所368家,但江蘇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四川省的3倍。

  “建議加強省委層面戰略統籌力度,面向全球匯聚人才,設立省級層面人才發展基金,打造更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章樂委員和胡杰常委建議,多部門協同建設全省人才數據庫,常態化分領域收集人才、技術需求,並面向全球定期發布,搭建更加精准的人才供需匹配平台,同步開展項目對接、成果發布等活動,打造人才、產業、企業深度聯動、多項反饋的高效鏈接體系。

  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表明,2019年至2022年,四川每年約有6個城市入選全國100強,除成都進入前10外,其他城市均列60—90位區間。“四川目前的引才聚才能力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建設的要求還不太適應,應大力建設人才飛地。”胡杰常委建議,支持市(州)尤其是省域經濟副中心城市在發達區域打造新型研發機構等人才飛地,給予資金、項目傾斜等支持,吸引帶技術、成果和資源的高層次人才入駐,構建依附於產業聚集、資金密集、人才匯集的創新活力區。

  緊盯拔尖創新人才,賀盛瑜常委認為,應立足當前,為科研人員營造潛心做研究的良好環境。“既要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綜合運用無償資助、后補助、獎勵、政府採購、稅收減免、風險補償、股權投資等多種直接和間接投入方式,帶動社會資源向創新鏈的各個環節聚集,推動本土科研人才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同時也要杜絕過度市場化和碎片化、頻繁化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不宜過早給予科研人員中的后備拔尖創新人才行政職務和社會職務,避免分散研究精力。”

  李亞蓮常委則為優化國防軍工人才引育政策、助力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建言:“設立省級專項基金用於國防軍工人才的引聚,將高精尖人才尤其是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人才納入《四川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辦法》資助范圍。支持在川高校開展國防特色高校和特色學科建設,支持軍民融合企業與在川高校開展技術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

  委員們認為,要構建更有力的人才政策體系,既要用好用活現有政策制度,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重點關注個稅優惠等紅利兌現、項目過程管理精簡等鬆綁減負相關政策執行情況,也要注意提升人才政策的“包容性”,細化完善前沿領域科研項目等盡職免予追責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清單制度、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婷)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