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短劇記錄日常分享作業 高中生創作短視頻成“網紅”
高中生當up主 除了流量還收獲了啥?

小謝推文裡的素描作品
安安和高中同學們的“散伙飯”
阿楷在校園中拍攝
青春派潮流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一代,Z世代高中生們開始自己當起了UP主。他們有人演搞笑短劇,有人記錄日常生活,甚至還有人在平台上分享“作業”……不少自媒體創作,來自高中生的創意和記錄,收獲流量的同時,還有人賺到了第一桶金。
但對於未成年人成了“網紅”這件事,有人隱隱擔憂:它會不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平台方是否該加以一些價值引導?對此,有專家認為高中生的學習任務很繁重,開設網絡賬號做自媒體並不值得倡導。也有聲音表示,高中生當UP主或博主,也算是一種社會實踐,不應該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高中生當博主主打真實
前10秒還是穿著白色襯衫戴著有線耳機的電影清新女主,后10秒就突然切換為穿著紅色校服、披著毛巾、拿著臉盆的校園普通高中生。這個標題名為《真實!電影中的高中和現實高中的區別》的1分鐘視頻,至今已經取得1178萬的播放量。
視頻中穿著校服,長相稚嫩的女生叫“安安才沒有黃”。這位平台上擁有35萬粉絲量的“知名搞笑UP主”,現實世界中,是一名普通的住校高中生。
初三假期,安安上傳了她的第一個視頻。視頻中的她戴著黑框眼鏡,在樓梯間跳宅舞(一般指與ACGN文化有關的舞蹈活動)。“最開始是喜歡跳舞,想分享給大家。”和許多UP主一樣,安安的前幾個宅舞視頻都無人問津。
面對慘淡的播放量以及舞蹈視頻過高的“學習成本”,安安轉而開始創作短劇。
“我自己有一個創作的小本子。”安安會隨時將刷到的視頻內容以及學校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文章開頭提到的1000W播放量的短視頻就取材自她在學校的真實體驗,“有天和同學看青春校園片,裡面的高中生劇情十分套路化,就想做一期與現實對比的視頻。”
這段對比視頻火了,很多同齡的粉絲留言評論:“下雨不用跑操太真實了,直接全班歡呼。”從此以后,展現真實的校園生活成了安安視頻創作的方向。
《真實!網絡上的高中生和現實中的高中生》《真實!電影裡的高中vs現實生活的高中》……憑借一個個真實搞笑的短劇,半年時間裡,安安的粉絲量就漲到了10萬+,這對於一個未滿18歲的高中生來說,就像“夢一場”。“翻來覆去睡不著,會一直關注視頻瀏覽量。”安安說。
視頻爆火后,安安收獲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平台根據視頻的瀏覽、點贊、收藏等數據轉換為激勵獎金大概為5000元。“當時我還是未成年人,錢是直接打到我姐姐的賬戶上的。”逐漸成為小有名氣的UP主后,安安兩年間先后從平台、廣告商處掙到了將近10萬元的報酬,這對於大部分還在讀書的高中生來說,絕對是筆不小的數字。安安將大部分收入用來繳學費、買學習用品和補貼家用,“也會用一些錢買點小東西犒勞下自己。”
每天舉著相機“寫日記”
對於00后高中生阿楷來說,每天舉著相機是在“寫日記”。阿楷說,一開始他並沒想過要將自己拍攝的視頻分享到網絡平台上去,更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UP主,“當時只是想記錄學校生活,之后當作回憶自己看看。”
在阿楷拍攝的6分40秒的vlog《用365個鏡頭記錄高三的365天》裡,學校清晨的教室、晌午的食堂、夕陽下的天台都展現出一種美好。vlog裡很多片段的構圖都十分精美,並且採用了延時攝影的拍攝手法。
在一個導演是學生、演員是同學、劇本是“校園生活”的vlog裡,每當畫面中出現白色的電子計時鬧鐘和堆疊的模擬考卷,畫面就會被各種顏色的彈幕“霸屏”:“同款!”“高考加油!”“××學校等我!”……這些彈幕的背后是成百上千正在經歷或經歷過高中生活的網友。
剛剛升入高三的美術生小謝,平台簡介是“當代文藝直男”。他的推文主要展示的是他的“作業”。
小謝的第一篇推文,隻放了兩張照片,一張是素描的側臉像,另一張是彩繪立體的水果拼盤。
發布后,他最先收到一名學長的“點撥”:“不要扣邊。放鬆下來,學會從別人畫中找靈感。”學長給了小謝一些如何突破繪畫瓶頸期的建議。除收獲了陌生人的友善建議外,小謝還結識了一名“附近的人”。
在小謝發出的一篇推文中,他第一次嘗試附上了自己每天補習機構的定位。之后便收到了一條私信,“你是不是在13號教室畫畫?”“對,你怎麼知道?!”“因為我也在,哈哈哈!”原來,這名網友就在小謝旁邊的12號教室。
這是小謝第一次感到“互聯網近在眼前”,“后來我回學校后也有這種情況,原先不認識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把我認出來了,然后大家成了朋友。”
成為“網紅”也有煩惱
成為網絡博主后,有快樂自然也有煩惱。
當談到成為UP主會不會對學習有影響的時候,安安坦言:“說一點不會影響是假的。”高三在學校,安安的視頻更新頻率遭到限制,這讓她十分“心慌”。
“很擔心掉粉。”安安說,“有些廣告會要求你這周必須發,但我還在學校。”
“高二的時候,我們學校就是兩個星期放一天假,我一天之內拍兩條視頻,然后大概可以維持一周一更,高三就壓縮到了一月一更。”
阿楷並不認為帶著相機記錄生活會影響學習,“可能是我的視頻內容更多像是寫日記,vlog也只是換一種形式的‘電子日記’,我沒有刻意構思和策劃。”
阿楷說,他的個性就是這樣,如果看到一些特別值得記錄的場景,不拍下來就會覺得很可惜﹔隻有拍下來了、記錄下來了、作品完成了才能靜下心來專注於學習。“當我回看之前拍的視頻,會覺得它們也是激勵我學習和前進的動力。”
“明明畫得不怎麼樣,還要發出來炫”“自拍發上來蹭流量?”作為博主的小謝在推文有熱度后,也遭遇到了一些不太友好的評論。但小謝對此表現得很“包容”,不會去反擊,也不會刪評論,“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
可小謝的媽媽對此卻不如兒子淡定。“她看到一些惡評會問我認不認識那些人。對於我當博主這件事,媽媽經歷了從驚訝到擔心,最后慢慢接受的三個階段。”
聲音
未成年人當主播 應視情況加以引導
對於高中生做博主,專家們的觀點並不一致。
高中生當博主也是一種實踐
知名IT與知識產權律師趙佔領認為,未成年高中生在社交平台注冊賬號、發布內容,隻要不是做主播,法律並不禁止。但因為高中生的學習任務很繁重,開設網絡賬號做自媒體並不值得倡導。而且,如果高中生紛紛以增加粉絲和商業價值為目的“當網紅”,可能會產生不良社會影響。
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的觀點則與趙佔領律師相反。熊丙奇認為,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高中生當UP主或博主,也算是一種社會實踐,不應該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因為對於學生來講,除了學習參與社會事務,也能在此過程中獲得自身成長。”熊丙奇表示,大眾不應一方面希望學生們拓展綜合素養,另一方面又把他們禁錮到知識教育中。“在互聯網上無論是平台還是他們自己,都要嚴格遵守相關規范,隻要不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
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引導
“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太一樣,要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引導,使他們獲得正常的外部發展條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如果高中生在學校裡的成績不錯,有精力也有余力做其他事,成為博主可能就是興趣驅使。而更多成為博主的同學成績可能一般,他們只是因為高中生活較單調,加上學校、家長對分數追求的壓力,想要找一個情緒抒發的窗口。
平台需履行注意義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后薛鐵成則表示,應以發展的眼光,根據未成年人在國家、社會、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對其行為進行全方位的審視。
在這一過程中,國家需要根據社會的發展,及時修正未成年人關於網絡的相關政策,使既有法律可以更好地適用保護未成年人的形勢變化。同時,平台需要關注未成年人做博主時的行為,審查上傳的視頻音頻內容,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
內存
未滿18歲 不能在視頻平台開直播
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現今有多少高中生成了UP主?作為未成年UP主,他們需要具備什麼資質?平台是否需對他們進行特殊的審核與把控?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2022年5月,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曾聯合發布《關於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服務,為16至18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服務的,應當征得監護人同意。
然而,北青報記者查詢各大視頻平台的未成年保護規則並詢問平台客服發現,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平台發布作品均無需實名注冊,更不需要家長監護人的同意。但涉及消費、打賞和收益提現時則需要實名認証。同時,各平台也均不為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直播服務。
b站客服表示,隻需要有未綁定賬號的手機號,即可注冊。“即使是未成年人正常注冊賬號后,不實名也可以發布作品。”
在視頻內容發布方面,未成年人發布視頻和創作收益的規則與成年人一致,平台審核人員是根據作品的情況去綜合判斷的。但如果收益要提現,需要與實名一致的支付寶和銀行卡。
小紅書的客服也表示,新注冊用戶發布文字及視頻內容無需實名認証。而“開通專業號”“開通店鋪”“買手中心”以及“內容合作”這些服務需通過實名認証,且用戶年齡需大於等於18周歲。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抖音規定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實名用戶無法發起直播,無法進行打賞、充值等操作﹔14至18周歲未成年用戶隻有互相關注才能發私信,社交、搜索功能也受嚴格保護﹔14周歲以下實名用戶將直接進入青少年模式,且無法自行退出。
快手平台未成年專線客服表示,快手發布視頻無需實名,會對作品內容進行審核,但是如果開直播和提現則需要實名和人臉認証,未成年人不能直播。
北青報記者查詢發現,在快手平台上,家長為未成年人賬號開啟“青少年模式”后,賬號會停止所有消費功能,不能發布任何作品,隻能點贊不能私信,隻會保留瀏覽功能,且所有視頻都經過“精心篩選”。
而在權限方面,家長一旦為賬號設置未成年模式,平台客服也無法解除該模式,家長自己設的密碼是唯一方式。
文/記者 朱健勇 實習生 代紫庭 史若涵 劉天儀 郝敬軒 梁欣怡
統籌/林艷 張彬
供圖/受訪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