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探訪西部最大的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機構

小小微生物 也有完備的“檔案館”

2023年09月12日07:43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小微生物 也有完備的“檔案館”

  室溫僅4℃的菌種資源庫

  黑曲霉

  在成都溫江,有一個收集、研究、保藏、利用微生物的機構——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西南菌種站(以下簡稱“西南菌種站”),該站和其依托的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以下簡稱“省食研院”)一起,開展工業微生物的保藏和應用,以源源不斷的科研創新推動著我省發酵食品產業的發展。

  昨日,記者探訪了這一西部最大的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機構。看它究竟是如何收集保存數千種工業用微生物,又是如何將其運用於生產實踐的。

  4℃資源庫

  保藏4萬多份工業微生物

  紫黑色鑲著白邊的黑曲霉,肉紅色像小珍珠一樣剔透的膠紅酵母,傘狀長著長長尾巴的米根霉……翻開一張張在1600X生物顯微鏡下拍的微生物照片,西南菌種站主任馮霞一邊為記者介紹,一邊感嘆,“真漂亮!”

  在室溫僅4℃的菌種資源庫中,記者看到,緊湊的空間內密密麻麻排列著一個個抽屜,每個抽屜又分21個小格子,一個格子裡保藏一種微生物。“隨著技術進步,微生物的保藏條件也越來越好。”馮霞介紹,資源庫裡採用的是真空冷凍干燥法保藏,另外,還有斜面保藏、砂土管、礦物油等保藏方法。

  馮霞告訴記者,西南菌種站菌種的收集保藏起始於20世紀40年代,經過70多年的積累,目前保藏的國內外工業微生物菌種數量達5000多株、4萬多份,主要包括細菌、酵母、絲狀真菌、擔子菌和放線菌五大部分,基本覆蓋了工業、食品與發酵行業各類生產和科研用微生物,其中許多具有西部特色和產業優勢。

  “大部分菌種收集於生產一線,也有在生活中收集到的。”馮霞介紹,“比如這個蜜蜂生球擬酵母,是在公園裡的菊花上收集到的,可以用於甘蔗糖蜜發酵制甘油。”每一種菌種收集到后,經培養、分離、鑒定和基本特性的研究后,都會建立完備的檔案,並放入4℃的工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中保藏。

  院企聯合

  攻克川味復合調味品技術痛點

  在菌種資源收集保藏的基礎上,如何有效運用於工業生產?據了解,西南菌種站隸屬於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該院是四川省和西南地區乃至於全國的食品與發酵行業的重要科研力量,目前,省食研院正聯合成都聖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海科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成都揚名食品有限公司三家企業,聯合實施“川式復合調味品核心技術體系構建及行業應用示范”項目。

  “這一項目主要針對四川省復合調味品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痛點,開展菌種資源擴充、原料和產品風味品質數據庫的建立、原料數字化驗收標准建立、產品和工藝開發、技術成果應用和推廣等工作。目前,項目已研制出川式發酵醬專用高效曲精,正在開展發酵工藝優化,並擴建補充傳統發酵食品菌種資源庫90余株。”省食研院副院長張其聖介紹。(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娟 文/圖)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