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華西壩走出來的“友誼勛章”獲得者

2023年08月22日08:0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華西壩走出來的“友誼勛章”獲得者

追憶

2023年8月20日0時59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獲得者,新中國英語教學拓荒者,著名教育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專家、終身榮譽教授伊莎白·柯魯克在北京辭世,享年108歲。

伊莎白·柯魯克,加拿大籍,1915年12月15日出生於中國四川成都。1948年,應中國共產黨邀請,伊莎白來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中央外事學校任教。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個多世紀,她成為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人,為新中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為中國教育事業和對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貢獻。2019年9月,伊莎白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

這位從華西壩走出來的“友誼勛章”獲得者,在四川留下了哪些故事?

誕生在成都的“素梅”

她在華西壩度過童年和少年

20世紀初,伊莎白的父親饒和美和母親饒珍芳,先后從加拿大維多利亞學院畢業后來到成都。他們倆在學習中文時相識相愛,並於1915年1月在中國結為夫妻。他們分別參與創辦了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和成都弟維小學、蒙特梭利幼兒園、盲聾啞學校。

1915年12月15日伊莎白出生在成都,父母給她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素梅”。4歲時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由外公外婆撫養。1921年,6歲的伊莎白隨父母回成都上小學,同時受到東西方文化的熏陶。伊莎白的家就在華西壩上,她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華西壩度過的,她在學校的游泳池和附近的河流裡學會了游泳。每年暑期,父母都要帶家人到彭州白鹿鎮或峨眉山度假,因而伊莎白從小就喜歡田野生活。

熱衷人類學

她深入四川農村做田野調查

1933年,18歲的伊莎白從華西壩的加拿大學校完成了她的高中學業后回到加拿大,就讀於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學院學心理學,在校期間她喜歡上了人類學,還選修了人類學課程。1938年,伊莎白獲得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她一心想做一名人類學家,於是決定先回到四川做一項人類學調查,待有一些田野調查的實際經歷后,再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

1939年,伊莎白回到成都,她來到理縣,走進雪山峽谷、激流險灘、雲霧中的山寨。在近一年的田野調查活動中,初步掌握了當地少數民族土話,還拍攝了不少反映當地民風民俗的照片。在與當地人的交往過程中,伊莎白看到他們採用很原始的方式紡線,她還特地回成都買了紡車,帶去教他們使用。

幾年前她回到四川,沿著大渡河一路都是平坦的馬路,大渡河上的公路橋替代了鐵索橋,伊莎白當時還興奮地大喊:停一下,我要走那個橋過去!

在結束了理縣的田野調查活動后,伊莎白遇見了鄉村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對鄉村建設運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40年,伊莎白參加研究項目,到重慶璧山做人類學調查,與上海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畢業生俞錫璣一起,對1497戶家庭逐戶做家訪調查。

經歷百年巨變

她是共和國的見証者

1942年,伊莎白和丈夫大衛·柯魯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並在英國結婚。1947年,夫妻二人再次回到中國,在冀南太行山區十裡店村考察,記錄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以及當地土改的全過程。《十裡店——中國一個村庄的革命》《十裡店——中國一個村庄的群眾運動》兩本著作相繼出版。

1948年,應中國共產黨邀請,伊莎白和丈夫到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為即將建立的新中國培養外語人才。

中央外事學校位於距離石家庄30多裡的南海山村。夫妻兩人夜以繼日地工作,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寫,沒有鋼筆就用高粱稈。兩個人講課非常注意將英語學習與生活相結合,總是和藹可親地為學員解答問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個多世紀,她在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成為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人。

100余年翻天覆地,伊莎白也是共和國的見証者。以前她還在農村教村民們識字,現在在中國,不管城市還是鄉村都是義務教育,人們都能去上學。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伊莎白“終身榮譽教授”稱號。2016年和2018年,中國政府先后授予她“十大功勛外教”及“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榮譽稱號。

2019年,伊莎白獲頒“友誼勛章”。頒授詞寫道:伊莎白·柯魯克,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者,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為中國教育事業和對外交流、促進中國與加拿大民間友好作出杰出貢獻。

追憶兒時時光

104歲的她再回華西壩

2019年,104歲的伊莎白在三個兒子的陪同下從北京來到成都華西壩,她想看看兒時居住的老房子,參觀母親當年出任校長的小學,她讀書的學校……

伊莎白在兒子們的陪同下參觀了當年居住過的老房子,這棟華西壩上的老房子在2016年被成都市列為歷史建筑。小洋樓已經被許多植物包圍,透過密密的樹葉,伊莎白·柯魯克找到了她曾經住過的房間。

之后,伊莎白來到位於黌門街小巷的紅專西路小學參觀,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她對學生們說:“來到這所學校我感到很高興,因為我的母親很久很久以前是這裡的校長。我祝願你們在這裡學習愉快,成長得好。”

越洋對話作家譚楷——

將續寫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

“很遺憾,也很哀傷,伊莎白奶奶離我們遠去了,但她的奉獻、她與中國的情誼不會因此而消失。至少我,還將繼續為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溫哥華時間8月20日,深夜10點,著名作家譚楷給記者打來電話,表達了他對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獲得者、出生於成都的伊莎白·柯魯克逝世的哀思。

8月20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發布公告,伊莎白·柯魯克於2023年8月20日0時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8歲。聽聞此消息時,譚楷正在溫哥華。他直言:“盡管她已經108歲了,但對我來說,這個消息依然很沉重。”

在70多歲時,譚楷執著地追尋伊莎白·柯魯克的足跡,歷時3年,重走了四川漢源、理縣,重慶璧山,河北西部山區的十裡店村,並6次去到加拿大多倫多,採訪了伊莎白·柯魯克及其家人,以及大量的親歷者、見証者……最終,用30多萬文字和珍貴的歷史照片,創作出《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榮獲中宣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譚楷在電話裡反復嘆息:“想把伊莎白·柯魯克的百年人生濃縮於一本書中,實在太難。”譚楷透露,因為年齡的原因,伊莎白·柯魯克對很多往事都記不起來了,“比如,在四川阿壩州馬爾康市,年過九旬的藏族老人一個音符不差地吟唱出80多年前伊莎白·柯魯克教的英文兒歌﹔在重慶璧山區興隆場,百歲老太老淚縱橫地傾訴,伊莎白·柯魯克早年創辦的識字班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譚楷嘆息:“我能做的,就是幫她留住記憶。”

200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授予伊莎白女士“終身榮譽教授”稱號。關於她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故事,譚楷覺得自己的書裡寫得太少,“我有個計劃,《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再版時,我將補充幾萬字內容。”譚楷告訴記者,伊莎白·柯魯克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時,收養了40多個孩子,她和孩子們的通信現在都珍藏在博物館。譚楷希望能從這些信件著手,往更深處挖掘,拓寬伊莎白·柯魯克的世界,寫下她波瀾壯闊的一生。

譚楷感嘆,如今他已是80歲的老人,恐精力不濟。除了抓緊時間寫,他還有一個遺憾,想盡力去完成。

長期以來,譚楷的創作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留住屬於成都、屬於四川的歷史文化記憶。就像他寫出《我用一生愛中國:伊莎白·柯魯克的故事》,除了向這位老人致敬,還希望這本書背后的故事得到重視。所以譚楷也再次呼吁:“希望伊莎白·柯魯克在華西壩的故居能夠被修繕和保護。名人故居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遺存,也是傳承歷史文化、展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姍姍 成博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北京日報、四川大學報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