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從“油”到“電”還有多遠

6月9日上午,在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開幕大會上,長江沿線13個省(市)代表共同發布了“電化長江”倡議。當天下午,合力推進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舉行,“電化長江”成了座談會的重要議題。
萬裡長江,黃金水道,“雙碳”背景下,航運業如何實現綠色轉型,這些“大塊頭”的驅動力如何從“油”換成“電”?沿江各地有哪些探索和行動?
談認識
“電化長江”提高長江含“綠”量
“‘電化長江’倡議對推動沿江各省(市)綠色航運高質量發展,是難得的機遇。”座談會上,重慶市港航海事事務中心主任汪伯濤首先表達了對“電化長江”倡議的欣喜。
從燃煤到燃油再到電化,長江航運能源結構清潔低碳轉型,意味著提高含“綠”量,更環保更集約,直接減少長江的污染物和碳排放,有力助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
汪伯濤直言,希望積極推動純電、氫燃料、LNG、甲醇等能源動力船舶發展,拓寬清潔能源在水上運輸的應用場景。
看行動
已有一批新能源船舶建造下水
“電化長江”首要的是進行新能源船舶、岸電受電設施等硬件建設。目前,國內已有一批新能源船舶相繼建造下水,包括去年3月在湖北省宜昌市下水的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
為更大力度推進“電化長江”,湖北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偉介紹,該中心支持長航集團今年建設綠色智能船舶10艘,到2025年改建綠色智能船舶達到75艘﹔同時支持湖北港口集團今年完成第一艘新能源船舶動力源建設。此外,湖北省計劃一批綠色智能船舶維保基地、船舶充電樁及換電站。
位於長江中游的江西省,正開展氫能動力旅游船舶試點和贛江水域新能源電動船舶應用調研,“要加快探路,研究促進新能源電動船舶發展的可行途徑。”江西省交通運輸廳二級巡視員彭瑜說。
在“長江第一城”四川宜賓,宜賓港4號泊位安裝了9個岸電樁,以電代油為靠港船舶供能,總容量360千瓦可同時滿足9艘船舶使用岸電,實現了碳減排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看路徑
建議從頂層設計上作出明確規定
結合探索實際,多地對更好推進“電化長江”提出了建議。
彭瑜透露,已有企業試點建造“氫燃料+鋰電池”“甲醇+鋰電池”等新能源電動船舶,存在研究分散多支的狀態。她建議,從更高層面進一步明確新能源船舶發展的具體方向,以引導沿江省份合理規劃新能源產業布局。
汪伯濤表達了與彭瑜類似的看法。“爭取國家層面出台‘電化長江’頂層設計。”汪伯濤說,還要全力爭取出台配套政策資金,鼓勵新能源船舶建造運營,統籌推動沿江充換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已有了相關規劃設計。該局局長劉亮表示,將合力推進沿江船舶充(換)電站、甲醇和氫燃料加注站等配套設施布局建設,在通航密度較大、干支交匯、大型錨地附近等區域建設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打造一批新能源應用示范船舶、示范航線、示范基地。(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城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