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保護大熊貓的年輕人(青春派)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3年06月11日08: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從內蒙古到四川成都,90后“熊貓博士”王東輝運用研究成果幫助大熊貓迎接嶄新生命﹔在野化培訓基地身著偽裝服,飼養一隻隻大熊貓,張大磊用大熊貓看不見的方式幫它們未來回歸自然﹔長期在野外參與巡護,林紅強則在一次次偶遇中,默默守護身邊那群可愛的朋友……

  大熊貓是人類的朋友。在神州大地,眾多年輕人用科研、野化培訓、巡護等方式,推動大熊貓種群穩步擴大,讓這個物種在當下獲得更好的棲息環境,獲得更美好的未來。他們的崗位各不相同,工作的環境各有特點,卻懷有共同理想,肩負共同使命,實現共同目標:保護好我們的“國寶”大熊貓。

  “熊貓博士”王東輝:

  幫助大熊貓迎接嶄新生命

  實驗室裡,王東輝慢慢將細胞樣品裝入離心管中,放入離心機進行分離。不一會兒,處理完成。他將分離好的細胞滴在載玻片上,放在顯微鏡下認真觀察。

  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王東輝是大伙兒口中的90后“熊貓博士”。作為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的一名科研人員,他每周超過一半的時間在實驗室裡度過。

  “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大熊貓懷孕生寶寶,幫它們迎接嶄新生命。”每當向外人講述,王東輝都做出這樣的解釋。最近,他就正為相關課題忙碌。“這個課題是通過B超影像學監測雌性大熊貓的卵泡發育進程。”王東輝說,通過對卵泡發育的實時監測,能夠更進一步掌握大熊貓的生理規律。

  談及與大熊貓結緣,王東輝說“十分偶然”。生長在內蒙古,他從小到大都沒見過大熊貓。大學時期,王東輝學的是生物工程專業,后來又在動物學專業碩博連讀。直到2018年畢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基地的招聘信息,便考慮加入其中。

  當時,作為動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東輝可以選擇留校,也可以到醫院從事輔助生殖技術相關工作。但最終他選擇了從事大熊貓保護相關研究。“博士期間,讀過很多大熊貓保護研究相關的論文,感覺這個物種很神秘,而且能參與‘國寶’的保護研究,我也感到十分自豪。”王東輝說。為此,從未來過四川的他,舉家遷到了成都。

  主持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項,累計發表SCI論文20余篇……來到基地,王東輝迅速投入大熊貓保護研究工作。大熊貓幼崽剛出生時通常僅有100多克,要通過進食初乳增強免疫力,提高存活率。“有一些熊貓媽媽乳汁少,或沒有乳汁,有的則一下子生了雙胞胎,乳汁不夠用。”王東輝說,乳汁成了哺育熊貓寶寶的關鍵。

  常規的大熊貓乳汁保存技術雖然不會影響乳汁營養成分,但對乳汁中的細胞有損傷。怎樣優化乳汁的冷凍方法?實驗室裡,王東輝不斷改良調整乳汁冷凍液中的成分種類和比例,試圖破解這一難題。經過反復嘗試與修改,他終於找到了最優的乳汁冷凍液成分配比。“得到理想結果的那一刻,非常開心。”王東輝說,經過不斷改良,這種大熊貓的乳汁及乳汁細胞保存體系技術漸趨成熟。

  2022年2月,王東輝和所在團隊研發的這項技術順利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這項技術更好地保護了乳汁細胞活力,提高了凍乳的品質。”王東輝高興地說,讓熊貓寶寶吃上有營養的母乳,它們才會更加健康地成長。

  科研生活的間隙,王東輝則喜歡看看大熊貓們的生活。每當看到大熊貓們愉快玩耍,抑或在安逸地吃竹子,他都感到很開心。如今,大熊貓的圈養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也從“瀕危”降為“易危”,王東輝所在團隊又把目光投入下一個方向:“現在希望能逐步解決大熊貓高遺傳價值個體的繁殖問題,維持大熊貓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飼養員張大磊:

  穿上偽裝服野化培訓大熊貓

  穿上熊貓偽裝服,張大磊抱上竹子,緩緩向熊貓圈舍走去。隻見他小心翼翼,生怕被不到一歲的熊貓幼崽發現。來到圈舍,打開門,給熊貓媽媽放下竹子,張大磊抽身離去。

  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34歲的張大磊是一名野化培訓大熊貓的飼養員。“之所以要穿偽裝服,是因為野化培訓就是要讓剛出生的熊貓幼崽適應沒有人類的環境,以后就能更好地適應野外環境。”張大磊說,基地現在正有兩隻接近一歲的大熊貓幼崽在接受野化培訓。

  在工作中,張大磊要給大熊貓喂食,打掃圈舍。每個工作日的一大早,他就來到基地,換上熊貓偽裝服,為大熊貓調配食物。經過多年飼養,他積累了不少心得。“養大熊貓,要琢磨它們所喜歡的食物,還要根據牙齒磨損程度,調整飲食結構。”張大磊說,必須掌握每隻大熊貓的飲食偏好和身體狀況。

  飼養大熊貓,張大磊也曾經歷一些“驚險”時刻。剛到中心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了雌性大熊貓“壯妹”懷孕分娩。那天夜晚,基地風雨交加,張大磊的心也跟著提到了嗓子眼。“第一次經歷大熊貓分娩,有些不知道怎麼處理。”張大磊回憶,頭天夜裡11點,“壯妹”羊水就破了,但分娩卻一直沒有繼續進行。

  看到“壯妹”遲遲不能分娩成功,他和同事們很著急,“但當時能做的很有限,隻能做好准備,等熊貓隨時生產。”第二天清晨6點,飼養員們終於迎來了兩隻熊貓幼崽先后出生。

  可大熊貓哺育能力有限,一隻熊貓媽媽很難同時帶好兩隻熊貓幼崽。關鍵時刻,張大磊和同事們迅速拿來事先准備好的保溫箱,將第二隻熊貓幼崽放了進去,並喂食熊貓母乳,進行人工哺育。“后面隔一段時間,我們就再把人工哺育的幼崽放回熊貓房,讓熊貓媽媽哺育。”張大磊說,經過一段時間哺育后,熊貓幼崽快速成長起來。

  飼養要野化培訓的大熊貓,與飼養圈養大熊貓有很大不同。“野化培訓大約分為三期,熊貓一歲前的時期屬於母獸帶崽,幼崽吃的是母乳,我們就得穿上偽裝服去喂養熊貓媽媽,不讓幼崽認識人類,讓它從一出生就適應沒有人類的環境。”張大磊介紹,到了一歲后至兩歲,大熊貓就要放歸到有其他野生動物伴生的戶外基地進行圈養。在那裡,大熊貓可以自主採食竹子,自由進行活動。而滿兩歲后,大熊貓便被放歸到真正的野外進行活動,並接受相關監測。

  不僅飼養處於野化培訓一期的大熊貓,張大磊有時還要與正處於二期野化培訓的大熊貓接觸。“我們主要進行信號監測和數據收集。”張大磊說,為了減少對大熊貓的干擾,飼養員一般不會直接進入圈養的野化培訓基地,而通過各種電子化設施進行監測。

  從飼養的第一隻野化培訓大熊貓“華研”順利放歸野外開始,張大磊如今已經飼養過7隻進行野化培訓的大熊貓,每隻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大熊貓性格各異,有的憨憨的,有的很機靈,有的則很膽大。”他還記得,雌性大熊貓“琴心”在二期野化培訓時,就曾跑到野化培訓圈養基地之外。“有一次我們突然發現‘琴心’不見了,最后找了半天,才發現它躲到了一個山洞裡。”張大磊和同事們長舒了一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大磊越來越熱愛自己的職業。“過去由於人為原因,大熊貓生態走廊被破壞,影響了大熊貓種群發展。如今通過野化放歸,可以復壯野外小種群,進而增加種群數量。”看到如今全球大熊貓種群數量逐漸增多,張大磊特別欣慰,“希望生活在野外的大熊貓越來越多!”

  巡護員林紅強:

  為保護野生大熊貓跋山涉水

  清晨,穿上膠鞋,帶上開路刀,再戴起遮陽帽,林紅強和同事馬軍等人緩步走出鄧生保護站。“這次要去熊貓溝,估計得6天時間。”林紅強說話間一指,“喏,向下走,到保護區最后一個村庄那兒,然后進入熊貓溝。”

  自從2010年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來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做巡護員,37歲的林紅強已在這裡工作了13年。進行大熊貓棲息地固定樣線監測,搜尋大熊貓及其伴生動物的活動軌跡和糞便,更換監測大熊貓的紅外相機存儲卡和電池……每一次外出巡護,他都要忙上好幾天。

  “保護區有64條大熊貓固定監測樣線,我們保護站負責的有19條。”林紅強邊走邊說,“每季度,保護站都要走一遍管轄范圍內的大熊貓固定監測樣線,在這些大熊貓常常活動的區域,搜尋和記錄野生動物的相關痕跡,對非法進入保護區核心區的行為進行制止,開展對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如今,這樣的巡護已經成了制度化安排。

  沿著公路走,林紅強回憶起和野生大熊貓接觸的點滴。“畢業沒多久,我就趕上了全國大熊貓調查。主要是通過大熊貓的毛發、糞便等生活痕跡,摸清大熊貓種群數量。”林紅強說,每次調查都需要在深山密林或高山草甸上行走數十甚至上百公裡,一次調查常常需要一到兩個星期。在參與大熊貓調查期間,林紅強走遍了臥龍和雅安等地的多個自然保護區。

  日常巡護,見証了保護區的野生大熊貓從2014年的104隻增加到現在的149隻,林紅強這些年沒少和大熊貓“偶遇”。“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那次救助野生大熊貓。”林紅強回憶,那年春天,他還在保護區木江坪保護站工作。在七層樓溝區域,一名村民突然發現一隻野生大熊貓臥在路邊。村民很快就報告給了保護站。不久,林紅強等人便和當地森林警察趕往事發區域,對大熊貓開展觀察和救助。

  抵達現場一看,眾人才了解事情原委。原來,大熊貓因意外生病,自動從高海拔區域向河溝地帶遷徙。“我們合力將熊貓抬到了保護區內的相關機構進行救治,不到一個月,熊貓康復后就被放歸大自然了。”林紅強告訴記者。

  跨過河溝,走上緩坡,行至熊貓溝的密林,茂密的竹子遮天蔽日。“你看,這就是陳舊的大熊貓糞便。”來到一棵樹下,林紅強指著前面的糞便說道,“如果是新鮮的糞便,我們就要收集,用來做相關檢測和技術分析。”

  在從事大熊貓保護日常巡護的同時,林紅強還先后參與“臥龍大熊貓嗅味樹及產子洞調查”和“野生大熊貓DNA個體識別及建檔研究”等專項調查,為熊貓科學研究提供了不少一手素材。“我們常在一線跑,能發現許多大熊貓的活動軌跡和糞便,這就為開展科研提供了數據支持。”林紅強說,如今他已參與完成相關課題8項,還正在參與白化大熊貓行為的相關研究。

  科研調查之外,林紅強近年來又多了項新任務:開展自然教育。今年“五一”期間,他就接待了40多個研學團隊。前不久,來自成都市雙流區棠湖小學的學生們對大熊貓充滿興趣,追著林紅強不停提問:“野生大熊貓怕人嗎?”“大熊貓一胎懷幾個?”“巡護員平常主要做什麼?”

  面對提問,林紅強喜歡帶學生們去實地現場解答。“在保護站介紹保護區的情況后,我就會帶他們走到大熊貓的棲息地,現場介紹大熊貓的行為習慣,有時還會給他們看看保存的大熊貓糞便。”林紅強說,通過自然教育,學生們對大熊貓越來越了解,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1日 05 版)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