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省第二批農村致富帶頭人黃大兵:“跨行”創業 在雨城這個村干起了石蛙養殖

2023年05月31日19:04 | 來源:四川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四川省第二批農村致富帶頭人黃大兵:“跨行”創業 在雨城這個村干起了石蛙養殖

  今年2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名單,全省共500人入選,黃大兵便是其中一個。

  黃大兵成立的四川蓉雅渝農業有限公司雅安石蛙養殖基地位於雨城區望魚鎮沙坪村。基地建設前期,黃大兵四處取經,多次前往廣東考察學習養殖技術,“石蛙養殖對環境條件尤其是水質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選址上我們十分謹慎。”加之在雨城關於棘胸蛙沒有較大的養殖產業基地及專業技術扶持,對於黃大兵來說是個考驗。2019年,黃大兵在經過實地考察后,最終決定將養殖場建在沙坪村。

  石蛙學名棘胸蛙,俗稱石蛤、石棒、石鵝等,是我國南方山區特有的名貴山珍,有“百蛙之王”“活人參”的美譽,歷來是宴席上的天然高級滋補綠色食品。雖然它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但其對地域環境、水質要求很高,人工養殖技術難,因此許多人望“蛙”卻步,但黃大兵卻不這樣認為。原本在廣東做工程的他,偶然從朋友那兒接觸到石蛙養殖,經過多次考察學習,他堅信石蛙養殖前景廣闊,便毅然決然選擇跨行干起了仿生態石蛙養殖。

  穿過蜿蜒的山路,走進基地內,可以看到清澈的水塘中偶有水草漂浮,石頭交錯擺放著,黃大兵告訴記者:“擺放水草、石頭這些主要是為了盡可能還原石蛙野外生存環境,這樣更有利於石蛙生長。”說完,隻見黃大兵輕輕掀開水裡的石瓦片,一隻隻石蛙紛紛跳躍而出,濺起串串水花。“他們一般晚上才出來活動,白天就藏在瓦片下。”黃大兵解釋道。

  基地佔地三十多畝,種蛙和成品蛙均是分開養殖。石蛙不同於其他蛙類,石蛙生長周期較長,一般為三年,“成蛙好養,最難的是蝌蚪變成幼蛙,這期間存活率較低,所以很多人不願冒險投資石蛙養殖。”

  為了保証餌料干淨健康,黃大兵專門建立了黃粉虫生產廠房,黃粉虫均由無公害蔬菜和麥麩喂養。“我們平時會密切關注水溫、氣溫等,保証石蛙在一個最優的環境下生長。還會定期對基地消毒殺菌,7天左右換水一次。”

  2019年至今,經過三年多的學習與摸索,黃大兵逐漸掌握了養殖技術,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養殖業前期投入較大,且投資回收期較長。一路走來,跨行創業的艱辛恐怕隻有他自己最清楚。“我們前期投入了大量心血,2020年,好不容易看到第一批石蛙馬上就能出售,結果遇到山體垮塌,三分之一的基地全部被摧毀,損失很大……”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但黃大兵很樂觀,他話鋒一轉,笑著說道:“做什麼事都一樣,哪有一帆風順的,總不能一遇到困難就放棄嘛!”

  黃大兵在基地建設初期,就考慮帶動農戶養殖,因此有意把育種場比例加大,每年種苗產出遠大於自己養殖場需要,為望魚周邊有條件養殖石蛙的農戶做准備。“我們有穩定的銷售渠道,所以農戶養殖石蛙完全不用愁賣不出去。”黃大兵說。

  如今,在黃大兵的帶動下,望魚鎮已經有多戶人開始石蛙養殖,楊平就是其中一個,“其實黃總的石蛙養殖基地剛開始建設的時候我就在關注了,現在自己的基地建好了就打算好好學習養殖技術,之后爭取把這個產業做成循環農業!”楊平說,黃大兵是個熱心腸,自他的養殖基地開始建設,黃大兵就每周都來幫忙指導,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目前,黃大兵的石蛙養殖基地已經初具規模,但說起以后他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前面三年掌握了技術,之后想把更多精力放在育種優化上,把育種、終端銷售、技術扶持做好,以‘公司+農戶’的模式,讓更多有條件的村民一起養殖石蛙,不僅要把石蛙養殖這個產業做大做好,更重要的是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黃大兵說。

  新聞多一點

  黃大兵除了自己沙坪村的石蛙養殖場外,還與三台村共同出資成立雅安綠豐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石蛙養殖,利用村集體經濟中省財政資金扶持項目,建設1220平方米的石蛙廠房,225平方米的孵化池,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希望今后大家共同努力,盤活村上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合作愉快!”不久前,一場激動人心的簽約儀式在雨城望魚鎮三台村舉行。

  三台村黨委書記李開鬆表示,項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實施落地,其中離不開黃大兵的技術指導和為項目建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同時,希望此次合作能充分利用三台村優越的資源,真正把產業帶動起來,打造特色亮點產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供稿:雨城區委宣傳部 張榕)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