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天回醫簡》出版 或為失傳扁鵲醫書

2023年04月21日07:37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回醫簡》出版 或為失傳扁鵲醫書

  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展出的《天回醫簡》實體書

  木制髹漆經脈人像成都博物館供圖

  “經過近10年努力,《天回醫簡》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930支醫簡,2萬余漢字被整理為8部醫書。醫書中的一些醫方,其臨床應用的潛力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昨日下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成都中醫藥大學柳林校區舉行《天回醫簡》整理出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天回醫簡》的出版不論是對於考古學,還是對於中醫藥傳承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930支醫簡整理成8部醫書

  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介紹,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三號墓發現大量醫學簡牘,這批珍貴的竹簡被命名為“天回醫簡”。

  這批簡牘通過整體提取的方式,移至實驗室內進行清理,最終順利清理出竹簡共計930支,木牘50余枚、2萬余字。此次《天回醫簡》一次性公布了與醫學相關的全部資料,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與《療馬書》8部醫書出版,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制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門系統的醫學體系。

  “目前這批簡牘分別處於三個階段。”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鬆在發布會上表示,一部分簡牘處於浸泡保存中,狀態穩定﹔一部分處於脫水加固過程中,待脫水加固完成后再進行后續保護修復﹔另有一部分116枚目前已經保護修復完畢,正在成都考古中心和成都博物館展出。“下一步我們將陸續完成剩余簡牘的修復保護工作,未來還將有部分遺簡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物館展出。”

  為四川又一重要考古發現

  四川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濮新在發布會上介紹,受限於地理環境因素,四川地區古代竹木漆器大多數保存較差,除1980年青川郝家坪戰國墓曾發現2件木牘外,迄今為止《天回醫簡》是四川地區竹簡類文物的首次發現。

  經過反復求証,研究團隊已經証明了《天回醫簡》或為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成書時間上,《天回醫簡》早於《黃帝內經》200余年。《黃帝內經》所說的“經”意為解經之書,要解的“經”就是《天回醫簡》。

  “醫簡中散失已久的扁鵲學派醫學經典是中華醫學史上的重要篇章。天回醫簡的發現,是四川省繼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發現。”濮新表示。

  醫簡藥方研究價值巨大

  “從事天回醫簡研究以來,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醫簡中的許多內容是歷久彌新的,有很多常見病的配方依然具有研究價值。”柳長華介紹說。

  比如,醫簡中的《治六十病和齊湯法》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成方制劑專書,記載了治療風、痺、癉、消渴、傷中等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105首醫方,側重於制劑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藥物制劑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和規范,對方劑組成、藥物炮制、成藥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詳細的記述。而剛剛出版的《天回醫簡》公布的全部醫方中,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別開生面,其臨床應用的潛力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希望通過加強對天回醫簡的系統性研究,推動中醫藥理論創新,並運用到臨床上,探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也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醫學文化,提高文化自信。”柳長華說。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曹宇陽 實習記者 胡瑰瑋 文/圖

  新聞延伸

  見証漢代中醫藥學之盛

  四川是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天回醫簡》的出土、研究和發布,正體現著成都中醫藥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傳承不息。

  成都出土的天回醫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它的出土,不僅讓失傳已久的扁鵲醫著重現世間,還証明至少在漢代前就有了較為完整的中醫理論與診療體系。不僅見証著漢代中醫藥學的繁榮,同時體現出我國中醫藥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源遠流長。和醫簡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具全身彩繪、經脈刻畫清晰的木制髹漆經脈人像,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如今,這兩件珍貴的文物均作為“鎮館之寶”在成都博物館展出。

  從漢代翁培留下《針經》與《診脈法》,到北宋“巴蜀藥王”唐慎微多年廣採博集各種道地藥材編成《經史証類備急本草》,再到清代名醫唐宗海開中西醫匯通風氣之先……“無川藥不成方”,巴蜀自古出名醫、產中藥,且川派醫家大抵都醫藥兼擅。柳長華表示,川派中醫藥影響了中國醫壇2000余年,其源遠流長、歷久彌新,而四川名醫的不斷涌現,或許就與《天回醫簡》所帶來的扁鵲醫學入蜀有關。

  天回醫簡是中國目前一次性出土醫學竹簡數量最多的考古發現,同時,由於其中多處出現“敝昔曰”等字,“敝昔”即“扁鵲”的通假,因此天回醫簡被認為極可能是古代神醫扁鵲醫派的失傳醫書。更重要的是,此發現打通了漢代醫學傳承的一大關鍵環節,扁鵲經脈醫學由齊入蜀,對中國醫學作出過重要貢獻。(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嘉 實習記者 王茹懿)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