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協同育人這個“同心圓”如何畫?

成都家校社協同育人行動
亮點點擊
隊伍建設
●發揮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專家庫作用,遴選高校心理學專家、有豐富家庭教育教學及指導經驗的教師入庫
●組建全市150—200人規模的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師核心隊伍
機構建設
●依托成都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成立全市家長總校,並逐步推進各級家長學校建設
●推進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區(市)縣分中心建設,構建市、區兩級完整工作網絡
示范引領
●依托全市現有的106所家庭教育示范校(園),帶動區域內其他學校及所在社區形成教育合力
●開展全市首批“學習型家庭”創建,凸顯家庭作為育人的重要場域與基礎空間的功能
4月14日早上8點,成都天府中學附屬小學門口,李春燕將孩子送進學校后,便趕緊和“媽媽跑團”的其他媽媽們匯合,到興隆湖邊晨跑。該校專門為家長打造了社團,包括“媽媽跑團”“爸爸足球團”等,旨在搭建家長參與教育的渠道和平台,有效促進家校共育。
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明確了學校、家庭、社會在協同育人中的各自職責定位及相互協調機制。
具體到成都,今年將實施家校社協同育人行動,規范家長會、家委會、家長學校建設,編制相關指南,建立完善“校長帶頭、中層示范、班主任為主體、任課教師參與”的全員家訪工作機制。
推動軟硬件建設 加強家庭教育針對性指導
4月10日至11日,成都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副教授商雪梅和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楊雪梅帶領教學團隊來到位於蒲江縣的壽安中學、蒲江職中、成雅小學、泡小分校、壽安初中5所學校,對家長、孩子、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
“在進行學生團輔時,我們通過放鬆練習、鏈接OH卡敘述傾聽、時光穿梭后作畫等方式,讓學生們覺察自我情緒狀態,做出調整改善﹔進行家長團輔時,我們採用心理劇、角色交換等方式,讓家長們體悟孩子的心境,從而了解與孩子有效溝通的語言藝術和正確表達。”商雪梅介紹。據了解,商雪梅和楊雪梅是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聘請的家庭教育指導師,主要針對家長和學生的需求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或專題講座。
今年,成都市將發揮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專家庫作用,繼續遴選高校心理學專家、有豐富家庭教育教學及指導經驗的教師入庫,並參與課程建設、教學指導等。同時,經各區(市)縣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家庭教育學會、社區學院等單位(機構)推薦,由專家組考核確認入選人員,組建全市150—200人規模的首批家庭教育指導師核心隊伍。
家庭教育專業機構的建設也迫在眉睫。今年,成都將依托成都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成立全市家長總校,並逐步推進各級家長學校建設。同時,繼續推進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區(市)縣分中心建設,構建市、區兩級完整工作網絡。近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在積極籌建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分中心,目前已進入分中心選址階段。
成都開放大學家庭教育學院副院長朱紅濤透露,本月內,成都市還計劃組織各區(市)縣參與家庭教育工作的相關負責人到重慶交流學習,探索課程共建、平台共享、課題共研、隊伍共育等工作。
以示范校引領 形成家校社一體的教育合力
“現在孩子的學習環境和場景與我們那時太不一樣了。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沒有比進一次校園、進一次課堂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方式了。”近日,在成都市海濱小學參加完“家長開放日”活動后,2021級9班學生蓁蓁(化名)的媽媽很快在家長群裡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在成都市海濱小學,“家長開放日”是家校共育的特色活動之一。作為成都市的家庭教育示范校,該校積極拓寬和創新家長教育的實施路徑,在實踐中逐步建構了由家長社團、親子游學、現場答辯組成的“OAO”家長教育線下體驗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將線上和線下的學習有機融合,實現線上線下資源互通、信息互聯、相互增值。
本月初,每月一次的“錦江幸福家庭日”活動如期舉行。2022年10月,錦江區人民政府印發了《成都市錦江區青少年社區教育行動方案(2022—2024年)》,明確提出把每月第一周周末設為“錦江幸福家庭日”,倡導全區各學校、社區及12萬學生家庭,利用“幸福家庭日”開展各類家庭親子活動,為高質量親子陪伴提供正確的“打開方式”。
在社會協同育人方面,成都市武侯區晉陽街道吉福社區的“共享奶奶”項目已經持續開展了3年多。通過“大手牽小手”的形式,社區的長者和雙職工家庭牽手結對。有了“共享奶奶”們的幫助,雙職工家庭不再出現兩頭難的局面。
今年,成都市將依托全市現有的106所家庭教育示范校(園),通過發揮示范輻射和引領作用,帶動區域內其他學校及所在社區,形成家校互動的規范管理、家庭教育的科學研究,構筑家校社一體的教育合力。同時,成都將開展全市首批“學習型家庭”創建,以全員學習、全家閱讀、共同成長為主線,凸顯家庭作為育人的重要場域與基礎空間的功能。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