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南音 追溯始祖來自成都

除夕晚上,非遺南音火了。在2023年央視春晚開場不久,由歌手譚維維演唱、賴多俐(中國台灣)、廈門市南樂團、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共同攜手演繹的《百鳥歸巢》點燃全場,並迅速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南音始祖是后蜀王孟昶
《百鳥歸巢》全曲以黃昏意象構筑,且變化豐富,曲中洞簫以花舌吹法模擬鳥啼聲,群鴉投林,樂章中更以吐音表現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勾勒出一幅異彩生動的景象。記者了解到,這首《百鳥歸巢》是2022年申遺成功的南音中四大名譜之一。
何為南音?南音,源自漢唐宮廷燕樂,是隨著中原人南遷入閩的中原古樂與閩地民間音樂融合而成的古老樂種。南音由曲項琵琶、尺八、二弦和三弦四種樂器伴奏,演唱者執拍板相和而唱。南音(泉州弦管)於2009年10月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要追溯這絕世之音的歷史淵源,卻會發現與成都有著深厚的聯結——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因其始祖為孟府郎君,所以南音也有了“郎君樂”的別稱。
泉州與成都,一個處在東南一角,一個位於西南一方,孟昶最遠也隻到過開封汴梁,為何就成了泉州南音的始祖?
孟昶是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末代皇帝,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子。在前蜀時期,前蜀皇帝王建、王衍十分喜愛音樂,后蜀孟昶自幼打下了極深的學養根基,他的音樂造詣更明顯高於前蜀帝王。
作為后蜀王,孟昶對音樂藝術的熱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至於蜀國上至公卿大臣下到士民百姓都熱愛上音樂。“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宮才唱未知名。盡將觱篥來抄譜,先按君王玉笛聲。”花蕊夫人所寫的《宮詞》中,就曾有大量記錄孟昶“御制新曲”以及宮廷音樂盛事的文字。孟昶每次創作新詞,都要譜成樂曲,一首新曲剛譜成,六宮就會傳唱開來、編成舞蹈。“御按橫金殿幄紅,扇開雲表露天容。太常奏備三千曲,樂府新調十二鐘。”說的則是官方音樂會的場景。
或許正是孟昶“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御制新曲”的緣故,才使得后蜀宮廷音樂得以在南宋時代流傳。由孟昶令趙崇祚整理的《花間集》,不但是中國詞史上首部詞總集,也是唯一傳世的燕樂歌詞集。南音的前期基礎是燕樂,倡導燕樂的孟昶被推崇為南音始祖,也就不奇怪了。
泉州承接蜀樂形成南音
然而,孟昶的音樂、文學、藝術造詣頗深,作為君王卻是悲涼的,而正是由於孟昶的坎坷流落,蜀樂才得以在顛沛流離中,傳入泉州閩南一帶,形成流傳千年的南音。
公元966年,在北宋強大的攻勢之下,孟昶出城投降,后蜀滅亡。據傳,宋滅蜀國后,孟昶與花蕊夫人二人被押往汴京,其精心培養的后蜀宮廷樂工,遴選139人進入宋初建立的教坊,佔到教坊總編制的三分之一,成為傳承盛唐和五代音樂的中堅力量。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宋朝廷進行戰略疏散,將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和宗室349人遷徙到遠離宋金前線的泉州。隊伍之中,就有許多人來自教坊人員,包括蜀地的宮廷樂師。
隨著宋朝的南遷,這批樂師及其音樂流落到了南方,最終在泉州落地生根。宋朝南遷以后,很多文人與樂師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很有可能就是在此時承接了來自蜀地的音樂,並且逐步將其融入當地的音樂風格當中,南音由此逐漸成形。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雅婷 實習記者 王茹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